04

经济学著作·快读 《刚性泡沫》 中国经济为何进退两难 2022年05月15日

朱宁 著

朱宁,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曾担任美国加州大学终身金融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曾为众多国际组织、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和一流金融机构提供广泛的咨询和培训。

当前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着「隐性担保」的现象。作者从政府担保的角度,对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增长中取得的重大成绩进行回顾,对目前增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加以梳理,并对中国今后长期、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一、“隐性担保”是什么

2014年1月,由中融信托发行的一款信托产品面临违约的风险。在之前的两年中,山西振富能源公司通过中融信托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分三次发行了总计30亿元人民币的信托产品。在该产品即将面临违约风险的时候,中融信托公司宣称,自己只是担任销售渠道的角色,工商银行山西分行则宣称他们不会对这款产品的本金和利息支付承担任何责任。

这是中国信托产品史上第一例濒临违约险境的事件。最终,中融信托和中国工商银行达成协议,联合山西省政府一起来解决这一信托产品所面临的困境。也就是说,隐性担保起了作用,最后通过刚性兑付至少让所有的投资人拿回了本金。

中融信托和工商银行如何解决这一次债务违约,影响着中国影子银行今后的发展和稳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影子银行是由各种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门类众多的金融产品所构成的。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可能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

虽然很多影子银行是以银行的表外业务的形式存在的,但无论是投资者还是融资者都认为,这种业务背后对应的银行信用支撑和普通的银行存款以及贷款背后对应的银行信用支撑,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里广泛存在着“隐性担保”。也就是说,会有人为违约而埋单,所以投资者大可不必担心自己的投资和资金安全。

二、“买房不亏钱”能否继续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在2014年转为疲软,全国各地售楼处出现了很多抗议甚至破坏事件。类似的情况,在2008年和2011年都重复上演过。而在过去10年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趋势一直是上升的。几乎所有因房价上涨而获利的家庭和购房者,没有一个愿意把自己因房价上涨而获得的投资收益,拿出来和房地产开发商分享。

和国际投资市场不同的是,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对购房者这种讨说法和要求赔偿损失的行为是有所回应的。在购房者的集体抗议和要求下,地方政府往往会介入购房者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争执。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维权行为等于把消费者自身的购房风险转移到了房地产开发商和政府身上。购房者因此可以不负责任、肆无忌惮地购买房产,进行投资,而不必为这种投资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损失负责。

恰恰正是这种由政府和开发商所提供的刚性兑付,以及过去20年中国极度宽松的货币供应,同时又缺乏其他投资渠道的金融压制,直接导致了中国房价在过去20年里的高速上涨,造成了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的泡沫的风险。

2018年中央提出“住房不炒”将是国家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的根本目标,并着力解决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广泛存在的“隐性担保”问题,这或许意味着这一次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可能会持续更长的周期。

三、产能过剩及对策

如果企业的高负债无法通过破产实现退出,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产能过剩。很多习惯了过去十几年迅速资产增值和市场扩张的中国企业,仍然在大规模的举债和高速扩张。企业家们仍相信,只要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就能够获得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还能够在和国有银行或金融机构讨价还价的时候,获得更大的竞价能力。

值得庆幸的是,2017年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具体就是“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和降成本”。

真正的改革无疑是痛苦的,2017年至今,已经出现多家大型民营企业的债券违约事件,未来会怎么样?如何才能从根上改变“隐性担保”的机制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朱宁教授所给出的8个具体的建议:

1.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调整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3.法治建设;

4.媒体监督;

5.退出制度和政策的担保;

6.退出资本担保;

7.退出投资保障;

8.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债务违约和破产。

结语

无论是信托产品、房地产市场、中国的A股市场,还是中国的产能过剩,都有一点共通之处,那就是它们在过去10多年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国际质疑,但是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新生并且创出新高。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政府在这些投资背后的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

在中国政府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的支持下,投资者都暂时忘却了他们对风险的厌恶,而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不仅有风险,甚至风险很高的资产中去。这种强大的信心和对风险的忽略,导致大量的中国企业和家庭承担了远远超过他们愿意或者能够承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