楂林小学学生跳竹竿舞
▢ 全媒体记者 柳青 文/摄
破旧的校舍、昏暗的教室、泥泞的土地、简陋的设备……提起农村学校,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其实,如今的农村学校早已不是曾经的模样。
从市区驱车20余公里,便可到达大陈镇楂林区域,百年老校楂林小学坐落于此。学校规模不大,但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报告厅、操场、餐厅等一应俱全,白墙黛瓦、茂林修竹,于群山掩映间传出阵阵书声。
“软件硬件”双提升
楂林小学老教师金美斌拥有37年教龄,见证了这所农村学校的变迁,感叹“变化真是翻天覆地”。“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黑板是拿三块木板拼接、涂上黑漆来充当的,写字打滑不说,字还容易看不清。现在好了,教室里配上现代化教学设备,不仅提高教师的上课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金美斌看来,小小黑板的变化仅是农村学校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数十年间,涵盖学生吃穿用行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变。“以前农村娃娃上学真是辛苦,学校没有食堂和宿舍,无论家住多远,都得自己带饭,早上步行来学校。教室年久失修,窗户是用塑料纸糊的,经常漏风漏雨和停电,一到冬天,学生手上生出冻疮是常有的事儿,手指头冻粗一圈,伸都伸不直。操场是石子土路,晴天尘土飞、雨天满腿泥……”回忆从前,金美斌伸手比划着,眼圈微微泛了红。他说,现在学校有了整齐的教学楼,教室干净宽敞、窗明几净,多媒体设备、空调等配备齐全,操场也升级为塑胶的,安全又干净。
这些年,我市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组织结对学校开展常态化、多样化、有实效、有特色的“互联网+义务教育”帮扶活动,实现城乡学校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楂林小学校长陈孙宾介绍,楂林小学和保联小学就是“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校,两校帮扶模式已实现同步课堂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的转变,楂林小学立足乡土特色,将非遗传承《竹编课程》开进保联小学,保联小学将优质的管理理念、学科成果、教研经验等输送到楂林小学。楂林小学先后被评为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学校、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校、浙江省云上名校等。
特色教育结硕果
每天早上10时是楂林小学大课间时间,低年段孩子在老师指导下依次跳过一根根竹竿,锻炼平衡感和节奏感,高年段孩子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在竹竿交错间跳跃、旋转。
“竹竿舞很考验大家的配合水平,练习时既可以放松身心,也能增进同学间的默契和友谊,我很期待每天的大课间时间。”学生小涵对竹竿舞情有独钟。如今,以竹竿舞为主题的每日大课间已成为楂林小学“竹文化”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教育离不开乡土底色,农村学校应该立足本土,发展自己的特色教育。”陈孙宾介绍,楂林地处义北山区,有着丰富的竹资源,祖辈很多人曾以竹子谋生。为把“竹文化”更好植根在孩子们心中,近年来,楂林小学积极探索“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目前,专业的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和教研团队结合各自学科特色,打造了竹艺制作、竹竿舞等课程,后续还将依托现有资源,深入挖掘“竹文化”内涵,探索其在语文、数学、科学等多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推进“竹文化”课程深入实施。
农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舞台,承载着无数农村孩子的“诗和远方”。像楂林小学一样,如今,我市多数农村学校开发了特色课程,佛堂小学排球、佛堂二小攀岩、义亭镇中啦啦操等特色项目在省市竞赛中大放异彩,东塘小学鹅卵石探究、杭畴小学陶艺、塘李小学剪纸、田心小学书法等艺术课程百花齐放,师生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当了这么多年老师,农村教育能发展成如今这样,做梦都想不到。”金美斌笑着说,“教育因坚守而美丽!我们会在农村坚守着,我们对农村学校美好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