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午,在北苑街道建设社区河畔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点,志愿者骆雪芳(右一)为就餐老人服务。
▢ 全媒体记者 傅柏琳 陈健贤 文/摄
你所在的社区有社区食堂吗?自家老人在社区食堂吃饭吗?这类食堂“藏”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者居民楼附近,它们空间不大、装修低调,却成为眼下老年群体解决就餐问题的好去处。截至去年年底,我市户籍人口89.08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8.02万人,老龄化率达20.23%。
聚焦城乡老人用餐这一“关键小事”,解决老年群体就餐问题的老年食堂,也随之在各个社区内落地生根。在2023年十大民生实事关心关爱老年群体中,也提到了“完成10个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解决老年人用餐问题。如今,老人就餐情况如何?他们心目中的“社区食堂”长什么样?……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研。
受老人欢迎的社区食堂
11月2日中午11时许,北苑街道建设社区楼店居家养老服务点,一群老人聚集门前,边聊天边等“幸福餐车”的到来。没一会,社区配送员驾驶“幸福餐车”,准时抵达服务点。按照饭盒上的号码,老人们有序领走自己的午餐。一荤一素搭配水果或牛奶,老人们花费2-6元就能吃到营养均衡的午餐。
一个月前,楼店居家养老服务点正式运行。此后,60多位老人的每日午餐、晚餐,均从社区邻里坊的食堂运送至服务点。实际上,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运行10年,社区食堂从当初的30余位就餐人员,增至目前的200余位老人,其中还有90岁以上的老人。“除了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外,内容涵盖助餐等服务。同时还设了河畔小区、楼店两个居家养老服务点,场所内有简易食堂。”建设社区党委书记施泽涌表示,经过排摸统计,社区满60岁以上户籍人数有1500余人。按照适宜老年人步行距离的服务半径,社区定制了保温餐盒、保温餐车,让就餐老人吃上“热乎饭”。
福田街道九如堂村的老年食堂自2017年投用以来,一直深受老人们的欢迎,目前共有92名老人在这里解决吃饭问题。虽然村里正在旧村改造,一部分老人住在过渡房中,老年食堂也在过渡期,但对于老人们的吃饭问题丝毫不马虎。“伙食好!”“卫生好!”采访中,老人们纷纷说出自己愿意来吃饭的原因。村老年协会会长骆光荣告诉记者:“除了平时的一日三餐,到了老人生日、重阳节等特殊节日时,我们还会精心准备蛋糕、长寿面的美食,让老人们也感受一下欢乐的氛围。”
社区食堂经营模式多样化
去年10月底,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在社区中配建包括食堂在内的服务设施,按下了社区食堂、老年食堂建设“快进键”。
作为政府的公共服务,由街道、社区建设的食堂是否起到了托底保障作用?是否满足了周边老年人15分钟步行可达的需求?除了政府入场,引入更多市场主体,探索更多样化的选择模式,运用市场机制是否更加高效灵活?
调研中,记者发现:当下,老年食堂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一是由社区主导,引入第三方餐饮企业,依靠市场模式运营;二是由社区直接负责建设、运营;三是通过社区、村居负责建设场所,采用外包服务模式。相比之下,前两种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餐服务的老年人,最在意的是“好吃”,其次是社区食堂设置的地点。然而,有的社区食堂因受到资金、人员流动等影响停滞了;有的社区食堂因为管理不到位、食堂口味得不到大部分老人的认可,成为“鸡肋”食堂。
社区食堂“路”在何方
社区食堂是自带公益属性的惠民工程,但并不意味着政府或社区“包办一切”;老年食堂要走市场化路线,它在本质上也是餐饮行业的一部分,需要计算成本过日子。
在义乌,不少社区食堂正在做出改变以谋求新的发展。如火出圈的年轻人的“打卡食堂”——稠城街道词林社区的“幸福食堂”。作为全市首家国企市场化运营的老年智慧食堂,食堂用餐人员不仅限于老年人,还聘请了义乌大酒店的四级厨师掌勺。还有的社区将“送餐上门”举措作为标配服务。在北苑街道望道社区,由外卖小哥取完餐,为辖区90岁以上、不方便出行的老人送餐。
不少居民在采访中表示,希望能探索一条政府提供优质服务、市场实行高效运作、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就餐选择多样化的高品质长者助餐样式。同时他们认为,未来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把这一益老助老事业办得更妥帖,在为老年人群体解决“民以食为天”的问题之后,居民有望在社区治理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