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坐井观天”讽喻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辈,“坐天观井”自然借指高瞻远瞩与远见卓识之人。小到修身齐家职场打拼,大到治国平天下,“坐天观井”与“坐井观天”带来的境遇反差不言而喻。无论何时何地何境,二者判若天渊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无“坐天观井”,“坐井观天”肯定没救;有“坐天观井”,“坐井观天”就有救吗?
寓言故事《坐井观天》,借井底之蛙与天上小鸟生动有趣的对话,阐明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常识级道理:认识事物或发现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不能像井底之蛙那样,画地为牢仍固执不悟。现实生活中,尽管不乏“坐井观天”井底之蛙,且其中充斥不信小鸟“井外有天”教化的冥顽不化者,但归根到底,有“坐天观井”小鸟的启蒙,才会有拯救“坐井观天”井蛙的希望。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首次试飞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人类动力航空史就此拉开帷幕。令人尴尬的是,其时兄弟俩发明的历史性成功和划时代意义,并未立时得到政府和公众的重视、承认,不少人甚至质疑消息真伪,很多报纸索性拒绝报道。然而不争事实是,飞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有人将其与电视和电脑并列为“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三大发明”。事实胜于雄辩。后来,原先那些不屑莱特兄弟发明的“坐井观天”者,终于被兄弟二人“坐天观井”的雄才大略和巨大贡献所折服。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莱特兄弟的“坐天观井”,拯救了那些“坐井观天”者。
魏源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晚清时期,他编著的《海国图志》横空出世。这部中国首本放眼世界的经典著作,博引古今中外近百种资料,系统介绍了西方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状况,以及诸多先进科学技术。殊为难得的是,书中探索了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首次振聋发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观点,犀利批判了清王朝长期昧于世界大势,故步自封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其切中时弊的真知灼见,在当时无疑堪称“坐天观井”之论,可谓站在历史和世界制高点,为大清王朝开出了“速效救心丸”“续命强心剂”。若清王朝能择善而从,哪怕是部分采信一试的话,可能后来历史将会改写。悲哀复可叹的是,《海国图志》出炉后,竟然被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清朝官员认为:“大逆不道”“应该尽皆焚毁”……可见,其时其际就算有了“坐天观井”的魏源们,也未必能拯救得了“坐井观天”的大清覆灭厄运。
尴尬还在于,魏源为清王朝殚精竭虑开出的醒世救国苦口良药,非但未能引起最时不我待最迫切需要的朝廷重视,相反,《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却助力该国由“尊王攘夷”转向“倒幕开国”明治维新运动的飞跃。当时日本得此“真经”后,数度翻印争相传阅,甚至还出现手抄本,尤其是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论述,对明治维新产生了思想启蒙作用,推动其迈向开国自强之路。其时,该国著名思想教育家佐久间象山翻阅此书后惊叹:“呜呼!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此书被该国誉为“海防宝鉴”,并遵奉为“天下武夫必读之书”,对日本了解世界富国强兵起了决定作用。相形之下,直至1895年之后,《海国图志》才在清朝开始得到重视,而在日本已经印刷了十五版数十万册。难怪梁启超后来于《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痛彻心扉地反思认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它是“不龟手之药”。将此书译为日文的盐谷世宏更是感喟:“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用,反为他邦。吾不独为默深(魏字)悲,抑且为清帝悲也夫!”
有“坐天观井”,“坐井观天”就有救吗?不一定。还要看是否具备有救的前提,即催化“坐天观井”拯救“坐井观天”的制度土壤和环境生态。归根到底,只有从制度机制上,铲除“井”及“井栏”存在的基础,不给“坐井观天”井底之蛙留下繁衍存续空间,才是釜底抽薪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