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生制作东河肉饼。
国际学生品尝自己做的美食。
▢ 全媒体记者 华青 文/图
金黄薄脆的东河肉饼,洁白暄软的吴店馒头,在指尖上变化万千的泥塑……11月15日上午,“传承非遗技艺 弘扬传统文化——中外学生非遗技艺交流活动”在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城镇职校)烹饪实训楼举行。来自沙特阿拉伯、伊朗、叙利亚、土耳其、厄瓜多尔、几内亚等国的15位义乌工商学院在读国际学生,与城镇职校的15位烹饪专业学生,在城镇职校烹饪教研组长周丹丹老师带领下,开展了省级非遗东河肉饼制作技艺、市级非遗吴店馒头制作技术等非遗项目的体验交流活动。
跟着老师做肉饼
国际学生直呼“好吃”
“第一步先给做好的饼坯压扁,让肉分布均匀。第二步我们要把它扯开。第一次拉边缘,把边上给它扯开。第二次扯中间,转着来。然后再给它扯薄,扯的时候幅度加大,拉的时候用力要均匀……”几句话之间,一个原本直径10厘米左右的饼坯,就在周丹丹的拉扯下,变成了一个直径30厘米左右的面饼。饼既大又圆,薄如宣纸,能从各个角度看到馅料均匀分布。
“哇哦!”这立马引发了在场国际学生的小声惊呼,瞪大眼睛的他们只差在脸上写“不可思议”四个字。而在一旁负责“助教”的中国同学们则笑而不语,与有荣焉。
“东河肉饼是比较圆、比较脆的薄饼,寓意百年好合、团团圆圆。过去在婚庆嫁娶的时候,它是一个重要的随行物品。”东河肉饼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内容,也在周丹丹的讲解中娓娓道来。
这更加引起了国际学生的兴趣,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但是东河肉饼看着容易做着难,上手之后才发现每一步都是“技术活”。拉扯这一关难倒了不少国际学生。虽然小心翼翼,但不是扯破了,就是饼始终挺厚。好在旁边有“师兄师姐”搭把手,最后人均成功做了一个饼。
“做这个感觉很有意思,非常有挑战性。”来自厄瓜多尔的杰弗里一开始担心自己做不好,但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他终于成功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张东河肉饼。下入油锅,听到“滋滋滋”的声音,利索地翻一个面,再煎一会儿,金黄香脆的东河肉饼就出锅了。吃到第一口自己的作品后,杰弗里眼前一亮,连连点头,直呼:“我喜欢这个,好吃!”
随后,国际学生们又体验了吴店馒头和国风创意泥塑的制作过程。“我今天学习了很多,很有乐趣。特别是东河肉饼,我不是第一次吃,但这是我第一次做。现在我学会了怎么做,回家我想做给我的家人和朋友们。”来自伊朗的15岁男孩程烨在义乌工商学院学汉语,他不仅有一个非常中国的名字,还是个中国通,非常热爱中国文化。他说:“我爱中国,这是我的第二个家乡,中国文化很强大。”
制定标准开设课程
助力非遗技艺推广传承
“我觉得今天的活动很有意义。和外国学生一起制作、品尝东河肉饼和吴店馒头,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制作东河肉饼这类传统美食的快乐,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关注这些非遗技艺。作为一个烹饪专业的学生,我觉得我有责任把这些非遗美食技艺传承发扬,让中国传统美食传播得更远更广。”城镇职校2022届烹饪专业学生陈敏佳在校学习2年,制作东河肉饼等传统美食的手艺已非常熟练。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次活动,让国际友人来品味中国的非遗美食,体验非遗技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义乌声音,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也体现义乌市城镇职校省级高水平中餐烹饪专业在社会服务、非遗传承、传统文化传播上的责任与担当。”城镇职校教务处主任蒋华剑介绍,学校非常注重非遗文化传承与传统文化弘扬,是省级非遗东河肉饼、市级非遗吴店馒头的义乌市地方标准制作的牵头单位,省级专项职业能力规范的制定单位。义乌非遗小吃的制作标准的制定与推广,有利于市场推广,进行市场化的传承,助推义乌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带动本土餐饮行业的发展。
“我们发挥烹饪专业的优势,不仅开设了东河肉饼、吴店馒头等义乌传统小吃的课程,还通过各类社会培训和活动,来传承和推广这一项技艺。目前,我们已经开展相关培训超过1200人次。”蒋华剑说。
据悉,本次活动也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感知中国”何少庆名师工作室的义乌非遗技艺体验项目之一。两家地方院校通过校间联动,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学生“第二课堂”非遗文化体验的广度与深度,丰富了国际学生的地方非遗实践内容,让他们学在义乌、融在义乌、乐在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