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国际宽容日”,探访冬日里的“人情味” 2023年11月18日

儿童友好使者“波波鹅”正式亮相。

对儿童友好,就是对未来友好。

11月16日是“国际宽容日”。1995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成立50周年之际,通过《宽容原则宣言》,决定设立这个纪念日,旨在提醒我们学会宽容、换位思考、相互尊重。

有多少人知道宽容的价值?义乌市民宽容程度怎么样?与市民接触较多的服务行业工作者最有发言权。在“国际宽容日”当天,记者随机采访了教育、交通、医院等服务行业人员,倾听他们的评说。

宽容,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

婉婷(化名)是一名小学教师,聊到宽容,她分享了教学生涯中遇到的一件事。

某日下午,快放学时,婉婷班里一名女同学丽君(化名)大哭了起来,说她整理书包时发现自己攒了1个月的积分卡不见了。中午刚清点过有32张,本来准备放学前找老师换礼物,这下都没了,丽君越哭越伤心,婉婷见状后赶忙安慰。安抚好丽君的情绪后,婉婷展开了调查,原来是班级一名男同学小港(化名)拉开丽君的书包,把积分卡拿走了。

思虑片刻之后,婉婷联系了小港的家长。电话中,婉婷尽可能平和地和家长陈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建议家长不要因为这件事情过于责备孩子,孩子才上一年级,心理比较敏感,希望回家之后正确教育孩子,问清楚孩子那样做的真实原因,但需要孩子正视这件事情,告诉他这种行为不对,以后一定不能再发生,并在第二天向老师主动坦白过错,返还拿来的积分卡,如果想要更多积分卡,那必须是自己日后在学校的良好表现去赢得。

将积分卡物归原主后,婉婷多给了丽君两张积分卡,安慰她的小情绪,然后陪她一起兑换心仪的礼物。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婉婷没有把小港偷拿积分卡的事公之于众,而是告诉班级学生是丽君不小心掉了被捡到了,以免孩子之间产生胡乱的嫌隙和猜测,同时也保护了小港的自尊。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犯错,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对待和处理类似问题上的态度和方式就尤为重要,孩子这棵幼苗,需要我们小心呵护。”在婉婷看来,对于孩子的教育,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处理才是上策。

宽容,从相互理解开始

“义乌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义乌人民也非常宽容。”来自河南的吴师傅,在义乌开了十多年出租车,六年前自己买了私家车当上“滴滴司机”。在他眼里,义乌市民宽容度可以得四星级以上的好评。

吴师傅说,当“的哥”后,能见到各行各业的人,义乌乘客素质挺不错,而且蛮宽容的。“要在十年前,我顶多给三颗星。”吴师傅告诉记者,以前市民上车后显得十分谨慎,“乘客担心我们绕路,只要走的路线和他规划的不一样,就会立刻纠正我们,所以,如果到目的地的路线有很多条,我一般会给乘客列出来,让他们自行选择。”吴师傅说,现在开车时自己会打开导航,乘客的顾虑明显减少,很多人下车前都会说一声“师傅辛苦了”,并自觉地将垃圾带下车。

采访中,“的哥”老杨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一些小街小巷路很窄,两边又停着不少私家车,不好倒车,常常是进去了出不来,有合乘的情况下,我一般会向乘客提出能不能就近停车,让乘客走一小段,也为其他乘客节省时间。”老杨说,大多数人都会说“就近就行,你看停哪儿方便就停哪儿”,强行要求送目的地的比较少。

采访中一些乘客也表示,他们大多能体谅出租车司机的辛苦,不过司机师傅在车里吸烟、发微信、刷抖音这些毛病也该改改才是,毕竟理解是相互的,这样才能和谐相处。

宽容,让医患关系更融洽

这几日,义乌气温骤降,冷风瑟瑟,寒意正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儿科门诊人满为患,一天四五百人次接诊量让护士长骆琦一刻闲不下来,好不容易等到她交班,记者才有时间和她聊起来。

聊起宽容,她说大多数患者家属很理解她们,不理解的是少数,比如近期医院患儿增多,儿科环境比较嘈杂,一些家长听不清智能叫号,现场就有家长自发地帮忙人工叫号,这让在场的医护人员心里感到暖暖的。“挂号、就诊、检查,家长带着患儿在医院里楼上楼下走了好几趟,有的家长难免会比较焦躁,但他们没有传递负面情绪,还自发地一起维持秩序,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骆琦说。

采访中,骆琦说起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一名5岁小男孩需要连续输液,但手上一输液就会肿起来,护士建议家长打留置针,家长不肯接受,情绪十分激动。骆琦见状后,引导家长带着孩子到门诊复诊,重新评估治疗方案。看着骆琦忙前忙后为孩子联系医生,家长的态度逐渐缓和。完成整个治疗后,家长特意找到骆琦,对她表达了歉意和感谢。

“医患之间,相互信任、常沟通是最重要的。”骆琦坦言,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医护人员的工作同样需要支持。

咨询师观点

学会宽容,让生命轻盈而美好

宽容是一种正面的情感状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是当别人和自己观点不一致时,能够理解别人、包容别人、尊重别人。宽容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机制,能有效地改进人际关系,能在考虑自我的同时也考虑他人。从认知角度讲,一个人小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就应该教会他宽容的意义,而在面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时,宽容需要自我心理调节。

“某种意义上,我们宣扬的美德是属于激发人的社会性,克制人的生物性,宽容亦是如此。”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刘建辉解释,生物性是人的自发反应,比如受到威胁和伤害时所有生物的第一反应是逃跑或战斗,宽容并不是生物本能。宽容体现了人类文明的社会性,来自后天的社会学习。如果要求一个人有宽容的品质,那么这个人首先要有大量被宽容的美好体验来形成习惯和认同。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因此,好的品质首先来自好的教育,来自个体长期被同样的品质好好对待。

宽容会给自己带来好结果。宽容是传播善意给他人,而作为传播者,当我们给出善意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更多的自我价值感、成就感,提高了自尊心。传播善意也会减少自己和他人的负面情绪,从而避免更多互相激化的极端事件的发生。我们能更加体会到作为一个文明人的尊严,并从人际关系中获取更多的温暖和乐趣,提高整体生命的质量。

如何才能做到宽容呢?刘建辉建议,首先,不要把自己定义成受害者。一旦把自己定义成受害者,我们就会深陷强烈的痛苦中无法自拔,且会将别人想象成迫害者,让愤怒的反击占据了头脑。不把自己定义成受害者关键有两点:一是在当下的事件中有能力及时止损,让自己摆脱对方的伤害,否则那不叫宽容,而是叫忍受;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好好照顾自己,关怀自己,只有自己的委屈和苦楚少了,偶尔受伤时也就一笑了之了。

其次,要看到他人身上存在受害者一面。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人之所以冒犯你伤害你,肯定也有他的苦衷。能想到他人有不容易的地方,对他人抱有怜悯之心,自然我们就能做到宽容。

对于被宽容者,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道歉补偿。

宽容的达成对于宽容者和被宽容者均提出了要求,双方都达成上述要求时,宽容才会出现。宽容是两个同时拥有美好品质之人的双向奔赴,是社会整体风气的自然呈现。我们鼓励宽容,但我们不能要求宽容,否则就变成说教和道德绑架,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