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1年,杨坚建立大隋,由封爵的“随公”定国号为“隨”。然而,很快“隨”变成了“隋”,下面的“辶”不见了。原来这“隨”字的“辶”被杨坚等人视作变动不居、难以持久的象征,故断然把国号中的“辶”剔去了——大概新帝及开国元勋们害怕,有朝一日,这锦绣江山会从他们手里跑掉(《古典文学知识》2023年第9期封二)。
杨坚此举荒唐可笑,去掉“辶”,大隋社稷就稳如泰山,江山万年长了?湖北的随州,西周即封国“随”名,至今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岿然不动。而去掉了“辶”的隋,只活了37年便呜呼哀哉了。再说,繁荣昌盛、文明进步,仍需要“辶”呀,你去掉了它,还怎么到达?不过,杨坚的这点“小心思”还是值得分析一下的。我以为原因有三:
其一,与其江山来路不正有关。杨坚是以丞相身份篡夺了北周皇帝的江山,后又将帝位禅让于他的北周静帝宇文阐杀死,称帝前后又对宇文家族进行了数场大屠杀,这才登上帝位。以这种手段上位,显然是大逆不道,违背天下道统的。如何堵天下悠悠之口?哪里去找正统与自信?杨坚理亏、心虚啊!
其二,与稠密的前车之辙有关。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东汉以来400年的大分裂。在这漫长的四个世纪中,多少皇帝脑袋搬家,多少朝廷移改他姓。宋武帝刘裕登基前,连杀东晋的司马德宗、司马德文两个皇帝,然后代晋自立,开创了南朝的刘宋王朝。北朝的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包括隋灭北周,每一次都是腥风血雨,斩尽杀绝。如高洋建立北齐,他先迫使东魏孝静帝禅位,又设宴毒死了孝静帝,再杀死他的三个儿子,登基称帝。这些惨不忍睹的夺位残杀,杨坚耳熟能详,甚至亲历过。这些会不会在隋朝再出现?他害怕啊!
其三,与其对隋的前途无解有关。上之两点使杨坚对自己的皇位和家天下的前途陷入了巨大的不确定中,无可名状的恐惧和不安笼罩着他,“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如影随形,躲无可躲。然而,又找不到化解的办法。能解释杨隋政权的合法性吗?不能。能找到破解这些恐惧的办法吗?不能。能走出一条大隋既安全又宽广、永远姓杨的康庄大道吗?不能。理性、常识、知识、历史中都找不到办法,无所不能的皇权对此也爱莫能助。于是,只有向迷信要自信,要力量,要动力,要办法,要前景了,玩装神弄鬼般的把戏来为自己的理想和愿景保驾护航。
这就是杨坚去掉“辶”的全部理由。
其实这是杨坚们的一贯做法。王莽登基前,武功县县长孟通浚井得一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688年,雍州人唐同泰向武则天上表献石,石上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大字,声称石是从洛水中捞出(《资治通鉴》卷36、204)。毫无疑问,这些都是骗人的伎俩,是一些政治骗子揣摩圣意后变的魔术,“主谋”很可能正是王莽与武后,目的是证明自己登基是“天意”。今天有的贪官走投无路之下,也选择了这一套。豫北某市就有一个小贪官,事发后跑到普陀山,求来一个护身符,整天戴在身上,以为这样便可以保佑自己平安无事。当然,后来还是被捉了。虽然是小人物小事情,但与杨坚之流的做派一脉相承。
杨坚是开国皇帝,也称得上一代明君,堪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式的人物,但为何也会做出这种愚蠢的事?事实上这是一种宿命。一家一姓的专制政权想永远屹立不倒,就像汉武帝们想长生不老一样,是一件永远做不到的事,端的是“死路一条”,因为它与“天下为公”的文明大道背道而驰、水火不容。因此,不管统治者再狡诈,多么想“再活五百年”,当陷入“死路”之上而梦想成功时,也只有在去掉“辶”之类的迷信上下功夫、找出路了。其如巫婆神汉般所搞的个人崇拜和造神运动,窃以为正是这种古老的帝王迷信的最后一缕香火或最后的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