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一个人的剧场” 唱响别样夕阳红 2024年06月04日

演员们带妆倾情演出。

小越剧演员与老人合影留念。

精彩的表演,让老人开怀。

小院落,大舞台。

▢ 全媒体记者 陈洋波 文/图

《打金枝·闯宫》《王老虎抢亲·寄闺》《梁祝·楼台会》……一出出经典的折子戏轮番上演。近日,“一个人的剧场”走进廿三里街道派塘村楼允琰家中,为95岁高龄的他献上精彩的越剧演出。这让行动不便、酷爱越剧的他兴奋了好几天。

演出结束后,陈雅蕊等少儿志愿者还向楼老汇报了学习生活情况,聆听楼老抗美援朝的亲身经历。老人和孩子打成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让人为之动容。

据了解,“一个人的剧场”是由义乌市文联越剧联谊会为特殊人群送上的文艺公益演出服务,让特殊人群更贴近生活,感受社会温暖。目前,“一个人剧场”已为10余名特殊老人上门表演,陪伴他们度过快乐时光。

在去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义乌慈善大会上,市文联越剧联谊会“越韵芬芳暖夕阳”尊老爱老文化服务项目荣获市第三届慈善项目奖。

孤独的观众 用“心”的艺术

“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彩妆表演越剧《梁祝·十八相送》精彩放送,这是市文联越剧联谊会为楼德明老人特设的小剧场,上门为他表演越剧节目。

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演员、观众齐聚一堂。一出《梁祝·十八相送》唱罢,看着意犹未尽的老人,演员们又为其演唱了越剧《碧玉簪·归宁》,陪伴久卧病床的老人度过了一段快乐难忘的美好时光。情到深处,楼德明不禁流下了眼泪。

楼德明今年已95岁,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年轻时就十分喜爱越剧,义乌哪个村有越剧演出,不管多远他都要赶去看。前两年,老人由于不慎腿部骨折及重度脑卒中落下后遗症,已不能正常行动,外出看戏成了他的一个“奢华梦想”。得知情况后,市越联会特意为他举办“一个人的剧场”,让他足不出户就能欣赏自己心爱的越剧节目。

市越联会相关负责人何国华介绍,不少行动不便、高龄独居的老人更渴望精神世界的温暖,其中有很多是实打实的越剧戏迷。市越联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做好公益事业,为这些老人送上演出,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精彩。

2023年重阳节期间,“一个的剧场”首场走进大陈镇养老服务中心。首演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这更坚定了市越联会要将“一个人的剧场”继续办下去的信念。

“我们选择的服务对象,一般都是高龄、行动不便、喜欢越剧的老年特殊群体,其中一位老人今年已有101岁高龄,还有位老人是我们越联会的忠实戏迷,因腿部骨折无法行走。”谈起每一位服务过的老人,何国华都记得很清楚。

虽然只为一位老人演出,演员们却格外地用心。“我们会事先了解一下老年人的情况,有没有偏爱的节目,有没有特别想听的戏。”何国华说,“我们会根据每一位老人的实际情况准备好节目单,既保证节目演出效果,也侧重照顾老人的喜好。”2015年以来,市越联会先后走进义乌养老机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开展越剧表演、越剧培训等活动296场次,参与志愿者5000余人次,服务老年人近60000人次。

“演出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日常性的工作。但对老人而言,可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现场演出。”市越联会负责人朱小玲动情地说,“我们的服务人群包括广大老年人,特别是入住养老机构和孤寡失智失能老人。因此我们丝毫不敢松懈,要为他们献上浓浓的关怀温暖,让他们心灵有所寄托,依靠优质贴心的文艺志愿服务,及时为他们排解孤独寂寞。”

特殊的演出 别样的精彩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精美的服饰,没有熙攘的喝彩,没有一分钱的报酬……有的只是纯洁的感情、真诚的表演和唯一的观众。一年多来,“一个人的剧场”就这样一家一家上门演出,为老人们送上精神抚慰。

面对“一群人演出给一个人看,值吗”的疑问,朱小玲告诉记者,“只要老人们满意、开心了,哪怕观众只有一个人,也是值得的。”每次近距离表演,他们都能清楚地看到老人们眼神中的期待、快乐与感动。

而对老人们来说,“一个人的剧场”就是一座通向外界的桥梁。

如何让“一个人的剧场”可持续推进,又如何让失能老人最大程度享受欣赏演出的乐趣,目前仍在摸索中。而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老人们在老有所养之余,能老有所乐,享受更幸福的晚年生活。

针对“一个人的剧场”演出,市越联会还在不断地改进演出形式。“一开始我们是清唱,后来又改为彩妆。”何国华说,“彩妆有着更好的演出效果,对于演员们来说,彩妆出演也会让他们更加重视每一次演出。”

特殊的演出,也十分考验演员们的心理素质与表演功底。对演员们来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一点在小越剧演员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参与演出的同时,孩子们与老人互动,听他们讲述精彩的人生故事,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教育方式。

“在‘一个人的剧场’基础上,我们还在持续探索演职人员和老人线上互动的模式。”朱小玲介绍,“‘一个人的剧场’能量比较有限,如果能够形成线上互动、线下演出的良好模式,那对老人们来说会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市文联组织下属各文艺协会,积极开展“一个人的剧场”“曲动义乌 艺述美好”等专项文艺活动,将艺术舞台“搬”到出行不便但爱好艺术的居民“家门口”,组织文化志愿者、文艺团队为辖区偏远乡村、特殊群体等提供上门演出服务,打通艺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