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如琢如磨,让非遗“破圈”焕新生 ——访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 2024年06月12日

《钟馗嫁妹·行路》彩排剧照

端午节前夕,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国家级非遗项目河北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三度梅”得主裴艳玲专程来到义乌,指导我市婺剧演员排练剧目《钟馗嫁妹·行路》。

利落的短寸,宽松的中式衣裳,面对众人,裴艳玲总是嘴角上扬、顾盼神飞,整个人透着股孩童般的生机。她在义乌排戏的8天,无论是在练功房排练的短视频,还是到义乌剧院彩排,都受到了各方戏迷的关注。大家通过不同途径,进一步了解这位戏曲表演艺术家。

“这是我第二次来义乌,因为排练的关系,还是没能好好逛一逛。”6月7日下午,在义乌剧院,《钟馗嫁妹·行路》彩排结束后,一个清亮的声音响起,面对演员和戏迷们,裴艳玲打趣道。彩排现场,当她拿起话筒为戏“打分”,全场人员凝神聆听。在戏曲界,裴艳玲被誉为全能艺人“裴神仙”。自5岁登台至今,从艺七十余载,她在京剧、昆曲、河北梆子三个剧种间闪展腾挪,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一辈子琢磨戏曲的“好”

裴艳玲嗓音高亢嘹亮,行腔似云流水,武功出众,表演出神,戏路宽广,文武皆备著称,其“唱、做、念、打”俱佳。由于她在生、旦、净、丑不同行当间灵活转身,总能把每个艺术形象都塑造得光彩照人,极具个性魅力,加之不断演出新剧目、创造新角色,被誉为“活钟馗”“活林冲”“活武松”。

在裴艳玲之前,中国戏曲舞台有两类角色几无女演员出演——关公和判官。“我父亲知道我要排钟馗的戏,尽管那时候我已经40多岁了,他还是冲我发了一顿脾气,激动地拿着拐杖敲着地,不同意我演这个角色。”提及此次排练的主角“钟馗”,裴艳玲回忆道。父亲裴聚亭是武戏演员,面对自己要演“钟馗”,连父亲都不同意,这该怎么办?“当时,我也害怕父亲,但怕着怕着,我就不怕了。”裴艳玲说,自己在家开始“开脸”,拍下照片让父亲看,没想到他竟然认不出,最后竟也默许女儿演“钟馗”。

河北梆子《钟馗》中,那个原本狰狞、魁梧的鬼神角色,由女子来扮演。这样的安排使得钟馗对奸臣混世嫉恶如仇、对亲友情深义重的形象更生动,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同时,裴艳玲的艺术表演风格独特,善于运用声腔、身段和面部表情等元素,将角色的情感状态传达给观众,尤其将钟馗鬼神外貌下的那份柔情传递得十分细腻真切。其中,钟馗现场书写《梅花诗》、下高接劈叉、单腿朝天蹬、三起三落拾扇等场景以及《来到家门前》的唱段,令观众如痴如醉。

在“生、旦、净、末、丑”几个戏曲行当里面,男扮女角、女扮男角成名的大有人在。但能扮好“女武生”,50岁以上还能“一赶四”“一赶五”演男角的,几乎只有裴艳玲一个。行内人常把她和当年的梅兰芳相提并论:如果梅兰芳是把女人演透了的男人,那裴艳玲就是把男人演透了的女人。

昆曲界素有“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之说,而裴艳玲以女儿身出演“男怕”之戏。《夜奔》是仅有40分钟的昆曲折子戏,描绘刺配沧州的林冲夜晚赶路时的愤怒、悲壮、苍凉、无奈,武功繁难,歌舞并重。全剧演员只一人,从头演到尾。然而,裴艳玲一招一式潇洒干净利落的台风、悲凉高亢的唱腔令人记忆深刻,也让后辈们深刻体会,演好《夜奔》这出戏,首先要有扎实的唱功才能打动台下的观众。在裴艳玲看来,戏曲虽不“时髦”,但它的“好”,我们一辈子都琢磨不完。

从教戏理到教做人

“这次来义乌,也是为了还季灵萃的‘人情’。”裴艳玲说。原来,以往每次在杭州演出,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的婺剧演员季灵萃总会赶到现场。“我在社交平台上经常看到她练功、练枪的短视频,想着一个女孩子这么能吃苦,确实不容易。”她笑言。

尽管与这群婺剧演员相处时间不长,他们却给裴艳玲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自己非常喜欢这群孩子,通过他们的眼神就能感受到从事戏曲行业的酸甜苦辣。彩排中,演员们的表现很棒,乐队也非常优秀。在同婺剧演员、戏迷面对面交流中,裴艳玲形象地比喻演员没有唱念“功夫”,等于“瘸腿”。她认为,所谓艺无止境,人物的塑造,只有更美,没有完美。

2008年5月23日这天,裴艳玲的新戏《响九霄》在石家庄人民会堂首演。京剧《响九霄》是描写一代名伶田纪云(其艺名叫响九霄)的事迹。在《响九霄》的第一场中,一向演武生的裴艳玲以旦角造型惊艳全场。主人公响九霄的唱腔由裴艳玲设计,整场戏仅一个唱段,高低抑扬,缓急顿挫,煞是感人。《响九霄》以“戏中戏”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裴艳玲在三个不同的人物中流畅切换,毫无违和感。上演后,《响九霄》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

学戏最难的并不在于怎么去表现人物,而在于明白为什么要如此去表现。这是裴艳玲和徒儿们分享的感悟。每次讲课,小到表演时的举手投足、眼神口型、唱腔吐字,大到人物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情感脉络,裴艳玲都会条分缕析、倾囊相授。不久前,在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的练功房,92秒的短视频受到戏迷们的频频点赞。“38年前在杭州看过裴老师演的《钟馗》,唱念做打,记忆犹新!”“甩扇子、捡扇子都是戏,年轻演员要好好学啊!”……无论是业界,还是戏迷圈,人们对裴艳玲及其艺术予以高度评价,绝非偶然。

“把地方剧种发扬光大”

婺剧,俗称“金华戏”,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希望你们传承好、发扬好地方剧种特点,把婺剧的特点、独有的唱腔、形态找回来,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发扬光大。”裴艳玲寄语婺剧演员,传统的东西要当宝贝一样爱惜,只有尊重传统、热爱传统、吃透传统,才能守正创新。

裴艳玲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练功经历,从小在剧场后台长大,与戏有着不解之缘,戏曲也成为她一生所要追随的事业。年幼时,裴艳玲坚持练好基本功,时常打完麦子就开始练功、翻跟头。她曾说过:“练功那罪不是一般人能够受的。怎么能不苦?怎么会不累?有时候累惨了,真想上吊!心想上吊死了,也许能休息一会儿。”

“艺术源于精湛的技艺。只要你肯下功夫,准能行。”裴艳玲表示,大角都是经过精雕细刻,精髓在于细功夫。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女武生的季灵萃在《钟馗嫁妹·行路》编排中,加入喷火星等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裴艳玲的赞许。“时代在发展,有新想法是好事。但要记住,无论怎么变,唱念表演、身段、表情这些‘灵魂’不能丢。”裴艳玲表示,从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的团队可以充分感受到,义乌市从政策支持、基础建设、品牌宣传等方面支持婺剧发展的“软实力”。

“我一直坚持先打内行,再打外行,这就要求自身基本功一定要扎实、干净。”对于彩排中发现的“瑕疵”,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演员们有体力、有功力,但艺术家与一般演员的根本差别,除了基本功之外,最关键的在于有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敏慧的表演悟性。”她语重心长地说。

“戏是我的天,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命,戏是我的根,日出月落唱不尽,笑瞰世间风云……”这既是《响九霄》的主题歌唱词,亦是裴艳玲的内心独白。

延伸阅读

裴艳玲,1947年生,原名裴信,河北省肃宁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北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奖·三度梅(梅花大奖)得主,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

主演电影:《人·鬼·情》《钟馗》《宝莲灯》《响九霄》《哪吒》。

代表剧目:《夜奔》《武松》《钟馗》《哪吒》《八大锤》《翠屏山》《南北合》《闹天宫》《火烧连营》《响九霄》《赵佗》《宝莲灯》等。

撰稿:全媒体记者 傅柏琳

摄影:全媒体记者 傅柏琳 周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