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杂文作家交流会组织作家进校园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杂文家,走进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四中学,给学生们讲解作文技巧,面对面传授写作经验,把学生们的思维领进一片新天地,为他们的作文指引新路径。不少师生和专家认为,今年中高考作文,对考生的开放式思维和谋篇布局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杂文家进校园活动,恰好可为中学生笔力的增强,提供这方面的新营养。《群言堂》从本期开始陆续选发这次活动的成果,希望使更多的中学师生和写作爱好者受益。
什么叫眼前一亮?好比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了一棵棵的树,走过了一座座的桥,突然发现,有一片花海,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忍不住跑过去,大喊一声:“哇!太美了!”或者,看见一座山,悬崖峭壁,高耸入云,于是惊呼:“哟!欲与天公试比高!”
评卷老师阅读作文试卷也是如此,看了一篇又一篇,司空见惯,相差无几。正在视觉有些疲劳之际,又打开一篇,忽然像一道清新的风景,跃入眼帘。
写城,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写景,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你猜,评卷老师看了会怎么做?眼前一亮,欣喜有加,给高分呗!说不定,他一高兴,就给打个满分。
我上初中的时候,作文课都是两节一起上。老师先讲评上一期的作文,然后给出一个题目,让我们写。第一节课,我就写完了,于是跟老师说:“我再写一篇行吗?”老师回答:“行。”为此,每次作文课,我都写两篇。现在才明白,我这样做,大大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后来给报刊投稿,第一年写了50篇,刊发2篇。第二年写100篇,刊发9篇。到第十年的时候,写100篇,刊发50多篇。过了20年,写100篇,能够刊发90篇以上。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投出去的稿件能否被报刊采用,关键是看能不能让编辑眼前一亮。眼前一亮,稿件就放在了待编筐里。眼前不亮,稿件就扔进了废纸篓里。
怎样才能让阅卷老师和其他读者读到你的文章时,能够眼前一亮?
第一,准备好作文素材。中学作文,无非记叙文、议论文和应用文这三类。记叙文要准备典型人和典型事,议论文要准备观点和论据,应用文要准备规范的格式和准确的内容。
长期的准备,是多读书,多走路,有目的有计划的见人、经事、参加活动。
短期的准备,是考前的思考,从熟悉的人中,找出耳目一新的人;从经历的事中,找出刻骨铭心的事;从固有的形象和结论中,想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第二,要把最重要的观点和最精彩的语言,写在文章的第一段。
写新闻,第一段叫“导语”;写评论,第一段叫“概论”。第一段写的如何,直接决定着文章的命运。读者看了第一段,决定是不是往下看;编辑看了第一段,决定此稿能用不能用;阅卷老师看了第一段,决定给高分还是低分。
所以在第一段,就要写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观点,让人茅塞顿开和恍然大悟。以最新颖的叙事方式和精妙语言,让读者跟随你进入到一个引人入胜、兴趣盎然的语境中。
第三,多分自然段。按照一般人的阅读习惯,第一段看得很仔细,第二段看得也全面,到第三、第四、第五段,则是一览而过。
无论什么样的文章,段落都不要太长。最好每段三四行,最多不超五行。每段的第一句,就提纲挈领,一定要写好。
第四,插入一两条名言或轶事,既可以使文章看起来内容丰富,又能够增强说服力。
第五,运用一些贴切的比喻、夸张、形象设计和奇葩俗语。
你们都是年轻人,要敢于在基本要求的框架内,想前所未想,言前所未言。自己的作文有了亮点,才能让老师和读者眼前一亮。
作者简介
汪金友,男,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人,退休机关干部。现为河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北京写作学会会员,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获得者。
在国内300多家报刊网站发表杂文、随笔、评论等作品5000余篇,600万字。其中50多篇作品被选入课本、试题和经典文库,120多篇作品获得各种奖项,出版图书1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