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万国美食汇(2) 印度美食 2024年06月24日

玛莎拉脆水球

▢ 全媒体记者 华青 文/摄

城北路靠近国际商贸城路段,短短数百米的街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家印度餐厅。这里就是义乌大名鼎鼎的印度美食集聚地,随处可见浓眉大眼、头发微卷的印度人。当一位印度大叔在你眼前,穿着人字拖,慢悠悠在街上晃,不时用眼神跟店面里的老板打招呼时,你很难不去关注。

第一次尝试印度菜,特意挑选了一家老板娘是中国人的店。品尝后发现,别有洞天。

印度菜就好像朴实的民歌小调,没有绚丽的摆盘和昂贵的食材,但处处又彰显了这个古老东方国度的美食功力,高低婉转间自有其韵律。而丰富香料的加入,更是让简单的曲调衍生出无数的变化,在味蕾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在印度餐厅,咖喱是厨师的尊严之作。不使用调料包,而是从原料开始烹煮。辣椒、大蒜、生姜作为主调。洋葱、花菜等蔬菜是清新的提供者,让猛烈的辛辣变得稍稍柔和。腰果、黄油和奶油的加入,则带来复合的油脂香气。最后,由香菜、姜黄、孜然、黑胡椒、小豆蔻、桂皮、丁香等数十种香料组成的香料大军,决定一锅咖喱的灵魂。

在印度餐厅的菜谱上,你经常能看到“玛莎拉”三个字,比如油炸土豆玛莎拉、鸡肉玛莎拉,玛莎拉其实是香料的统称。不同的菜,里面的玛莎拉是不同的,感觉每一位印度厨师的脑袋里,应该都有一本玛莎拉秘籍。

印度咖喱中,几乎所有蔬菜和香料都被切碎或碾碎,如排兵布阵般依次调派遣用,经过长达两小时的炖煮,最大程度让芳香元素释放。过程中去除渣滓,只留精华在锅中。此时,作为主食材的各种肉类才会上场。鸡肉或者羊肉已经在酸奶和香料中吸足水分和味道,再与咖喱炖煮,时间不能过长,且必须趁热吃。最后呈现出来的肉才能鲜嫩多汁,熟而不柴,入味的同时又锁住水分,让人连连惊叹,咖喱之国果然名不虚传。

如果说咖喱的精彩还算在意料之中,那印度飞饼就完全是意外之喜了。外表平平无奇的三角形薄饼,上面布满因为高温而鼓起的面皮泡泡。刚上桌时,是热而脆的。极为轻薄的一张饼,却可以同时拥有外表的香脆与内里的暄软。两者形成强烈对比,即使空口吃,也是趣味盎然。鸡蛋牛奶的加入衬得面饼本味更加清甜浓郁。随着温度的流逝,外表脆皮变得冷静柔软,风味却丝毫不减。搭配咖喱和蔬菜沙拉,每一口都能让辛辣、清新、醇厚等各种滋味在味蕾上轮番跳跃,根本停不下来,精彩纷呈。而蒜香黄油印度飞饼,则在素饼的基础上,把味道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如果吃得下,千万别错过。

享用完正餐后,还可以来一杯印度奶茶作为收尾。印度红茶和香醇牛奶的搭配让人无可挑剔。一开始你以为只是一杯超浓郁版的立顿奶茶,回味时的茶香四溢,让人不禁赞叹印度红茶果然有点东西。几口下肚之后,喉咙里会传来凉凉的感觉。一问才发现,里面也加了玛莎拉。

近年来让印度餐厅声名鹊起,却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玛莎拉脆水球PaniPuri,果然是一桌佳肴中让人最难适应的那一个。小小的脆球是一个容器,上面开了口,里面装着土豆泥。盘子中间是一小碗绿意盎然的汤汁,上面还漂浮着小颗的油炸食品,这是玛莎拉水。虽然听不懂印度香料的名字,但考虑到它的颜色,推测它很可能是由香菜、青椒、薄荷等制成。在餐厅服务员指示下,在小球中灌满玛莎拉水,然后一口吃掉,这是最正宗的印度吃法。入口是咸与酸,接着味蕾就会受到芳香类物质的猛烈攻击。太过集中的奇怪滋味,让头脑都瞬间宕机。

与小球一同上桌的还有四小碟调料,同样也可以和玛莎拉水一起加入脆球里。两红两绿。红的是辣椒酱,以及印度某种植物加义乌红糖组成的甜汁,这两种酱汁都好说。绿的则是薄荷酸奶和蔬菜酸奶,尝起来一个主要是酸的,一个主要是凉的,都是未曾经历过的味道,无法用言语描述,与玛莎拉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铌萨迩餐厅的老板娘许曼兰见到中国人点玛莎拉脆水球,都会提前打“预防针”,说不适合中国人口味,上菜之后还会手把手教更容易入口的方法。她说,要感谢电影《摔跤吧,爸爸》(电影中有女主角在小摊前吃玛莎拉脆水球的场景),直接带火了玛莎拉脆水球,也让印度餐厅进入更多中国人视线。

许曼兰是潮汕人,她的丈夫比沙尔是尼泊尔人,他们的印度餐厅开在义乌,一开就是12年。“因为义乌印度客商多,他们来了就很想吃家乡菜。印度菜和尼泊尔菜相似度很高,但为了保持原汁原味,我们还是有两套厨师班底,分别请了两国厨师。”两人的餐厅,一开始店里只有7张桌子,装修更谈不上富丽堂皇。但深谙食物品质和用餐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夫妻俩,凭着食材新鲜、口味地道,吸引了众多印度、尼泊尔的客商。

如今,许曼兰不仅会说印度语和尼泊尔语,还掌握了两国客商的用餐规律。“白天他们都忙着采购,中午是没时间好好吃饭的,加上饮食习惯不同,所以很多人就是带点饼干应付一下。等到晚上八九点,才是他们的就餐时间。”

但时间久了,许曼兰不满足于“特供”外国客商,更希望打开本地市场。特别是经历疫情后,网上订货成为趋势,很多客商“人在家中坐,货从义乌来”。为此,她试吃了整本菜单,将适合和不适合中国人胃口的菜品分了类。在国内客人点餐时,会直接说:“这几样我们吃不来,不要点。”还给原本纯英文的菜单加上中文。“像PaniPuri就是我翻译的,我想着这个球脆脆的,又要装玛莎拉水,就叫玛莎拉脆水球好了,现在这道菜到处都叫这个名字。”同时,还上线团购和外卖,尽力消除义乌人与印度菜的“隔阂”,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本地食客。单个团购近半年卖出超过800单,周末节假日,更会迎来“国人专场”。“忙都忙不过来,有从上海、杭州、温州等地方过来的游客,义乌周边县市就更多了。”

不仅是她家,近年来,不少印度餐厅都推出了以中国人为消费群体的团购、直播及各项服务,极力吸引中国客户。这大概也是今年义乌“万国美食汇”的名头一下子火出圈的原因之一。某种角度看,这也算美食界的“出口”转“内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