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吴风越俗 潘江涛 梅子熟时栀子香 2024年06月26日

平日读书看报,只要见着喜欢的文句,不管有用还是无用,都会将它们一一摘抄下来。阅读犹如存款,是有红利的。

闲读《晚晴集》,发觉弘一法师亦曾抄录元代高僧石屋禅师的《山居诗》:“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法师是世间奇才,难道也爱做摘记?但转念一想,并非如此。

栀子果在佛教中地位崇高,为佛家所重。传说释迦牟尼成道时,背后即开此花。古时候栀子不能随便栽种,即便是有身份的人家,也只能从寺院请回家中供奉、观赏。

黄梅时节,江南气候湿哒哒黏糊糊,雨稠密,人烦闷,栀子花却香香地开着。人生苦短,且不管那过去事、未来事,静静地享受这花香岂不惬意?

栀子有重瓣和单瓣之分。大叶重瓣的,花朵硕大,香气也烈,多用于园林绿化。重瓣栀子花通体雪白,与茉莉花、白兰花并列,被称为江南“夏日三白”。

梅雨霁,暑风和。栀子花爱水,可水培,所以又名水栀子,或者水横枝。一钵清水,绿叶白花,花香袭来,想来都是幽凉之境:“一根曾寄小峰峦,薝卜香清水影寒。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朱淑真《水栀子》)

薝卜是佛经中的音译,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就是栀子花,而罗愿、李时珍、方以智等人都曾考证,此乃以讹传讹。只是,传得久了,积非成是,薝卜也就成了栀子的别名。

栀子,浙中山区叫它“山栀”,是乡下孩子最为稔熟的植物——花采食,果药用。

野生栀子,植株矮小,单瓣清瘦,较之于城市公园的重瓣兄弟,顿显营养不良之感。不过,其叶虽没重瓣稠密,却也是碧绿碧绿的。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韩愈诗)惊蛰刚过,山野的栀子便开始现蕾。等到花蕾绽放,艳阳豪雨,花白香烈,自然有着与众不同的情怀:热烈、率真、浪漫。

人与草木,也讲缘分。我的老家在东阳横锦水库上游,推窗见山,出门爬岭。村东有三岩弄,村西是金钩,村北挨着小殿下,3座大山每天可轮换着放羊。上午,我把家中的5只山羊往山里赶,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再拎着一只竹篮,吆喝着把山羊赶回家。去得多了,便知晓哪座山的哪个位置长着栀子花,径直走去,一一将它们采进篮里。

栀子开花,就意味着端午节快到了。五六月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妈妈常为三顿饭发愁,有了这灿然而开的栀子花,清贫单调的生活也就多了几分色彩。

入夜,家人们闲坐油灯旁,将栀子花倒在米筛里,轻轻扯去花蕊。那花蕊软软的,外形像一枚小小的蝌蚪,碰触的指头会沾染一层厚厚的黄色花粉,闻一闻,透着浓浓的馨香。

妈妈烧好一锅开水,分批将我们择拣好的栀子花倒进锅内。一俟花瓣变色,便立马捞进另一锅清水中,荡涤几下,双手一兜,捏成一小团,用力挤去水分。一小团,恰好够炒一盘。

那年月,山村尚未通电,不要说冰箱,就连保鲜袋也闻所未闻。采来的栀子花少,就当第二天的配菜。要是量多,妈妈只能将它们摊晾在竹箅上,晒干存贮。

农家烹食栀子花,除了清炒,还可凉拌、炒肉丝、滚豆腐等,无不入口爽滑,清香四溢。至于干花,可用温水浸发,烹之以红辣椒或韭菜,其味亦堪比鲜食。

满树的栀子花次第开放,一茬接着一茬,一直可以开到立秋前后。

金华是宜居宜业城市,居家小区通往丹溪公园的十字路口设置了红绿灯,一群老妪一早便抢占马路一侧,售卖自家种的时令蔬菜。碰巧的话,就能见到头天下山的新鲜栀子花。

小区附近还有一家袖珍超市,焯水售卖的栀子花0.5公斤要价10元,而那些老妪手中的新鲜栀子花,0.5公斤能焯出1.5公斤湿花,却只卖15元。要是一顿吃不完,可将焯水之花送入冰箱冷藏或者速冻。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写鲜花入馔的菜品不少,其中一道“煎栀子花”格外瞩目。因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栀子花入馔的文字,可以说是吃食栀子花之始祖。

栀子花煎着吃,还真是稀罕,普通人只能在书本中享受。因为尿酸偏高,前不久听朋友推荐,买了几味中药泡水喝,其中就有栀子果。

麦子谷子无患子,桃子李子覆盆子,植物名里的“子”多指种子和果实,而栀子最初为世人所重也是因为“果”。

青青的栀子果,形如纺锤,缀在绿叶丛中,若隐若现,如不仔细观看,还真分不清哪是叶哪是果。等到秋天,青果熟成,金黄透亮,老远便能瞧见。摘下晒干,卖给药店,就是山里孩子的“小秋收”,总能换来父母一声声的夸奖。

果壳表面还有一条条隆起的褶皱,颇像巧手扎制的红灯笼。敲开果实,内里满布无数嵌陷于蟹黄色果肉中的细小籽粒——这是承继的秘密,也是有关纯白与香气的秘密之源。

《本草纲目》说,栀子性凉味苦,祛湿热,清心明目,消炎止痛,治黄疸病、跌打损伤以及因燥热引起的剧痛性心烦。

上世纪60年代,是我的童年时期,特别顽皮任性,只要感冒发烧、被惊吓或做噩梦,无不用到山栀——妈妈将其碾碎,和上面团,用青布绑在我的手腕或者脚底心。翌日一早,扯去青布,每每留下一枚铜钱大小的乌青。

大约一周之后,那块乌青会自然消散,而妈妈捆绑青布时的一声声呼喊(俗称讴魂),一直回响在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