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产教融合助力精准就业 义乌高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产教融合新模式 2024年08月02日

蔡嘉浩(右一)与组员对商品进行梳理分析

开会研究产品布局

▢ 全媒体记者 华青 文/图

炎炎夏日,当许多毕业生正在为就业努力投简历的时候,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现代商贸系跨境电子商务专业2020班19岁的蔡嘉浩同学,不到半年时间,将一家网店月均销售额从0提升至百万菲律宾比索,凭此“战绩”收到了多家跨境电商公司抛出的“橄榄枝”。

“感谢学校开展的跨境电商校企合作项目,让我在学校有机会深入接触到跨境电商的实际运营。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发展基础。”蔡嘉浩高兴地说。

把公司“搬进”高校校园

蔡嘉浩提到的校企合作项目,是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项目化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一次全新尝试。去年10月7日,该校与义乌市菲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展开校企深度合作,积极探索项目化运作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育人模式。

在蔡嘉浩看来,与最后一年到企业实习的校企合作形式不同,这种模式更像是把公司“搬进”学校,学生在校内“上班”。“我们的工作内容和外面公司是一样的。”蔡嘉浩目前是运营团队的组长,负责运营3个平台(Shopee、Lazada、Tiktok)上的15个店铺。而他个人不仅要经营管理4家店铺,还要带领组员共同提升店铺业绩。工作内容包括产品调研开发、店铺运营、达人推广、售后维护、数据运营等所有环节。

通过项目化运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升。操作该项目不到半年,蔡嘉浩将一家店铺的营业额从0提升到月均百万菲律宾比索,最近上线的一款拖鞋更是热卖。目前小组里的15家店铺,一天仅这款拖鞋营业额就在20万菲律宾比索(约2.4万元)。这样亮眼的成绩不光让“现老板”非常想留住他,更有其他公司对他青睐有加。

“我们做过调查,义乌地区的跨境电商普通岗位在一般业绩状态下,月薪约7000元。像蔡嘉浩这样精通全流程业务的,过万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现代商贸系跨境电子商务教研室副主任杜学勤说。

教育与产业双向赋能

“应届毕业生进公司一般就是助理,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才能独立运行一家店铺或项目。而要达到蔡嘉浩这样全能型的程度,则需要一两年时间。”义乌市菲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针对义乌跨境企业的真实需求,培养的全能型人才,精准契合,上岗就能上手,为企业省去了大量人才培养成本。

而在杜学勤看来,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权益,还有老师在企业和学生中间做缓冲,提供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引导。该模式目前已在学校多个专业进行尝试,还将考虑引入家委会、行业协会等社会其他组织机构角色,开展多元协同育人。

“蔡嘉浩同学实现了从学生到经营者的身份跨界,证实了学校深化产教融合,聚焦项目化运作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该校现代商贸系主任蔡呈祥说,以产教融合为核心驱动力,以校企紧密合作为关键抓手,以项目化方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不仅能够培养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跨境电商人才,同时也能够回馈企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双向赋能。

不仅是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我市其他高校也在积极探索致力于“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每年6月,我们都会组织多场企业招聘会。此时大二的学生已经完成大多数专业核心课,如果学生和企业能够互选,下学期就可以去企业实习。”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相关专业教师介绍,现代学徒制(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已在学校实施多年,成效明显。

去年10月,中国计量大学化妆品特色班开班,由5名义乌企业负责人担任老师,根据最新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设置课程,通过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了解生产实际、有高质量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前不久,全国国际贸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在我市举办。会议旨在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社会组织、院校牵引作用,推动国际贸易产业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深度融合,提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和有机衔接。

新路径造就新人才

每逢毕业季,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24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21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难”,原因众多。其中,就业创业实践性强而高校课程偏理论化,导致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实践过程中面临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是存在已久的一个痛点。而市场需求快速变化,高校专业调整滞后,让就业市场中的“就业难”与“招人难”现象同时存在,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有大量的企业岗位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

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项目化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中国计量大学化妆品特色班等一系列新型育人模式,不仅精准供需,更让学生在“实战”中,根据市场需求提升能力,根据角色转换改变心态。不论对他们就业创业,还是人生成长,都大有裨益。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校教育与企业就业“无缝”衔接,让校企合作从原来简单的实习,到如今的多维度、深层次的全方位融合,实现校企合作“零距离”、毕业即就业“无障碍”,培养出更多学以致用、社会需求的适用性人才,走出了一条具有义乌特色的高素质产业人才培养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