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心怀远方 何羁一时 游宇明 2024年08月02日

随着社会的大步向前,人的素质的相应提升,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绝大多数人向往在专业技能上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境界,希望有好家世、顺环境,能上重点大学,便成了符合人性的选择。

能够读重点大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名校,好不好?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相对而言,重点大学的教学设施、与其他杰出大学交流的力度,尤其是师资水平,都会远远胜过一般大学,一个人在其中耳濡目染,学养、见识、能力容易高人一筹。不是有句俗话叫“名师出高徒”吗?古代的名师一般在私塾,如今的名师则大多在重点大学。

然而,一个人有何理想是一回事,能不能实现又是一回事。重点大学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投入较多,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总体数量极其有限。这种有限性客观上加剧了向往者考取的难度。换句话说就是:某人对重点大学的渴望再强烈,最终能不能心想事成,真可能成为一个问题。当我们费尽全力依然只能站在重点大学的门外,最明智的做法不是三番五次重读、复考,而是暂时接受现实,在普通大学里好好学习,力争有所作为。

知道毕飞宇吗?他的小说《哺乳期的女人》《玉米》先后获过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推拿》获得过茅盾文学奖。他出版过数十种文学著作,有的作品还被翻译成外语,闯入世界各地。他担任着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等多种让人羡慕的职务,事业堪称辉煌。然而毕飞宇最初的“出处”并不精彩。他大学读的是一所办在地级市的普通师范学院,该校至今都没有获取985、211、双一流等桂冠。我想,毕飞宇的成功已经足以给人启示。

一个人对是否考上重点大学,能否抱有平常心,其深处关涉到的是理念。大学的知识再新鲜、前卫,也终有过期的一天。指望读个好大学、拜几回名师,便可终生躺平,这种观念非常危险。聪明的人一定明白,人类认识的局限,也一定懂得事物变化之必然。普通高校与知名高校“投喂”给学生的知识,没有过期、不过期之分,只有过期的时间与比例之别。明白了这一点,你对读重点大学获得的某些“先天优势”也就不会那样在乎了。

无论处于什么位置,不倦的进取永远是改变命运的火车头。人对生活的认知有其盲区,这种盲区需要用探索、开拓去突破。你想的东西越丰富,做的事情越多样,看的远方越辽阔,越可以抵达那些曾经以为梦都够不着的风景。当年的左宗棠考了三次进士,每次都名落孙山,但他不甘心终老林泉,勤奋地学习水利、律法、地理、军事、经济等实用知识,后来经人推荐做了张亮基和骆秉章的幕僚。他不愿放过这些好机会,使出全身本领做事,深受上级的信任,其后又得到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大力荐举,由湘军之襄办成为浙江巡抚、陕甘总督,晚年更是立下了收复新疆的巨勋。不难设想,如果左宗棠考不上进士便怨天尤人,无所事事,而不是积极寻找新的事业平台,他还有后来那番作为吗?

世间总有一些喜欢躺在原处不动的人。他们秉持什么都由命运决定的偏见,对站在低洼之地投目远方、愿意跟既往生活交一交手的勇士冷嘲热讽。计较吗?浪费时间。听从吗?等于跳井投河。此时,你不妨暂时关闭耳朵,走自己该走、想走的路。当你真的因为个人的选择显出光华,我相信即使顽石也会给你鼓掌!

真正的英雄不在乎出处,因为他们知道原始的出处并不决定人生的高度,自己完全有能力随时随地创造新的更美好的出处!(作者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国家一级作家,现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