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非名校生也成功 汪金友 2024年08月02日

2024年的高考录取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张又一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像雪片一样飞入千家万户。隔着窗户,都能听到“我考上了”的喜报;走在街上,都能看到“准大学生”洋溢的笑容。

当然,也肯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人如愿以偿,考上了理想的名校;有的人大失所望,进入了普通的大学;也有的人因为实力不济,只能在专科群中徘徊。

不知是谁发明了一个新词,叫“学历弱势”。未曾入学,已有差别;还没毕业,先有压力。一个专科生,怎么跟本科生相比?一个普通本科生,怎么跟“985”和“211”的名校生竞争?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虽然手里都捧着一张“录取通知书”,但心中感受和脸上表情,却各有不同。名城名校,趾高气扬;小城普校,自惭形秽。仿佛一纸通知书,已经划定了人生的含金量。

其实,高考录取,远不是人生的终局,路还长着呢。

进名校,不代表自己成了名人;起点高,不一定就一路走高。跟踪观察就会发现,高考的时候一个样,毕业的时候一个样,过了几年几十年之后,又是一个样。无论职场、商场,科研领域、文坛艺苑,不少成功者,并非出自名校。

有一位企业管理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实践,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是应届毕业生,学历的重要程度占到70%,社会实践经验占30%。工作3年以后,学历的重要程度占到50%,工作经历和业绩也占50%。工作5年以后,工作经历和业绩占80%,认知能力和人际关系占20%,学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你没有能力,没有业绩,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学历再高又有何用?所以,在很多的单位,都可以看到,一些学历普通的人,因为业绩突出,职务和待遇突飞猛进。也有些出自名校的高学历者,由于刻板木讷,业绩平平,反而长时间在原地踏步。

我们必须承认,凡是能够考入名牌大学的人,都是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人。或者智商高,或者很用功,或者学习方法巧。所以在考卷上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但离开考卷、走出校门之后,也会带有与之俱来的先天不足。或是因为有名校品牌的学历加持,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时不时地展露傲气;或是因为“学历优势”,占尽眼前利益,所以不再愿意冒险;或是因为可供选择的机会太多,自己又精于算计,所以对现有的职位不够重视,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常有见异思迁之心。

试想,哪一个领导,愿意提拔重用朝三暮四的所谓“精英”?结果,名校反被名校误,“高才”也会因缺乏职业与岗位忠诚而逐步被边缘化。

相对而言,很多非名校毕业生,倒是更接地气。因学历弱势,便埋头苦干;经历艰难困苦,更会换位思考;珍惜各种机会,总是发奋努力;每前进一步,都会让其鼓足更大的勇气;一旦走上高位,回望后来居上的艰辛,反而更加珍惜当下,朝乾夕惕。

所以,即便没有考上理想的名校,也不要气馁。每个人都像一粒种子,大风把你刮到哪里,命运把你抛到哪里,就研究哪里的环境,适应哪里的土壤。然后找准一个缝隙,利用自己的优势,拼命地生长。等到站稳了脚跟,展现了价值,回头再看,曾经的一切失望,都成希望;经历的所有磨难,都变台阶。成功的风景,好美!赶超的感觉,真好!(作者1951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普通农家。14岁以优异成绩考入本县第一中学初中部。因爱好写作并发表文章,被推荐到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担任县总工会理论教员。1985年就读中央电大脱产班中文专业,取得大专学历。1980年开始,在《人民日报》发表多篇文章。因写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获得4次提拔,曾担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和司法局局长。在全国300多家报刊发表杂文、随笔、散文、评论等5000余篇。先后在《香港大公报》《杂文报》《前线》等报刊开设个人专栏。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其他奖项120多次。50多篇作品被选入试题、教材和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