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请教孔子:有没有哪句话可以作为人终身奉行的准则呢?孔子给出的答案简明扼要:“恕”。“恕”即宽恕,是对过往坎坷、痛苦根源理解透彻后的放下,是既往的终点,是新篇的起点。与“恕”相反的是“怨”。“怨”即抱怨,或是自陷情绪泥潭的不能自拔,或是传递、放大痛苦的恶意报复。
“恕”的生活态度,不仅适用于古人修身,对于现代人减少负面心理,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方向,激发昂扬的斗志,同样不可或缺。而过度的“怨”,则是时常撩开自己的伤口,或为躲在自私的蜗壳中不行善举找借口,或为自己作恶报复找理由。
前不久,我随60余位杂文家到甘肃省陇中地区通渭县等地采风。陇中天旱地瘠民贫,左宗棠曾称这里“贫瘠甲于天下”,联合国相关机构也认为此地“不适合人类居住”。然而,在这块足以让常人怨天怨地怨空气土地上的通渭县常河镇,杂文家们没有听到农民对生活的抱怨,看到的反而是乡亲们脱贫后奔向共富的意气风发。这与这里的脱贫共富领路人常海增“恕”的思想境界是分不开的。
生于斯长于斯的常海增,比一般人有更多的理由抱怨命运的不公:自幼家庭就是贫困地区的贫困户;9岁时家中凑了学费送他读书,三年后因差1.5元学费再也凑不齐而辍学;13岁时患急病无钱就医,停放在村中专放尸体的窑洞中等死,幸被一路过郎中以“试试看”的土法救活;15岁离家到省城建筑工地打工,居无定所,有时甚至借住公厕……从小工到建筑队队长,从队长到房地产老板,富起来了的常海增没有纠结于对过去生活苦难的怨恨,反而以宽恕的态度开启了与生活新的对话:
我当年因家贫得不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如今我办起全省第一家民办幼儿园,为孩子们创造起点上的优势;
我当年因家贫得不到及时医治差点失去生命,如今我办起全省第一家民营医院,尽可能为百姓提供医疗便利;
我当年因家贫在外地打工颠沛流离,如今我投资家乡,成立福兴德农牧林合作社,开发高附加值种植和特色旅游,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疫情防控期间,又带领无法出门打工的乡亲们漫山遍野栽种山楂树……如我当年一样贫困的乡亲们脱贫了!
有的人遭受厄运时于人群中低三下四,人格全无;一旦摆脱了困境,就觉得所有人都对不起自己,怨气冲天,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要他帮助他人,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更有甚者,认为其他人,也应经历自己受过的磨难,甚至以己现有的强势,变本加厉地压迫和自己当年一样的弱者,报复社会,这就是带着恨意的“怨”。
而当一位作家问常海增,怎样看待自己所经历过的苦难时,这位朴实的汉子憨憨一笑:“那些都过去了。我尽我的力量,尽量不要让其他人再受我受过的苦。”这就是充满善意的“恕”。
常怀恨意的“怨”,难以得到助人的快乐,更不会受人尊敬。而充满善意的“恕”,常在更多人的快乐中得到快乐,当然也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其人生境界,又岂是“怨”者所能比?常海增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可谓是实至名归。
如何少“怨”而多“恕”呢?孔子给子贡讲得很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起你不适、造成你痛苦的因素,就不要在恨意的驱动下施加于他人了。翻过来讲,你以自己的痛苦经历理解更多人的“所不欲”时,你把更多人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时,就不会再为个人过往的点点滴滴得失而抱怨,更不会有恨意的“怨”,有的只会是“恕”的宽广胸襟,幸福在为更多人创造的幸福之中。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多“恕”少“怨”者,因为爱而高尚。这与两千多年前孔圣人的要旨是一致的。
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节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