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孩子共同成长。
扫一扫 看新闻
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许多家长感到焦虑。一方面,担心孩子“卷”得太紧会失去快乐的童年;另一方面,又害怕“不卷”会导致孩子与他人拉开差距。
那什么才算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网络上有个高赞的回答:“尊重每一个差异,接纳每一个不同,允许每一个意外。不强行控制,也不放任自流,在成长中彼此感受和享受。”对于这样的父母,也有一个新的称呼,叫“反内卷父母”。本期《心灵护航》,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教育体验和育儿故事。
尊重孩子个性发展
在很多家长心中,孩子小,不懂事,想法幼稚,所以家长总爱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面对孩子,家中的口头禅是:“你要……”“你不许……”久而久之,孩子的思想总是受外在的力量左右,失去了自己。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体验的,我愿意给他足够的自由和支持。”吴先生(化名)如是说。他的儿子目前正在国外攻读研究生学位,孩子成长的每一步,他和妻子都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与理解。
从小学开始,吴先生就发现了儿子的与众不同。他的孩子很聪明,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强,这使得他在上复习课时感到厌倦。每当学期末来临,孩子总会以各种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上学,而送到医院检查却并未发现明显问题。这让吴先生感到非常头疼。
通过咨询心理医生,吴先生了解到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厌学情绪所致。经过与孩子深入沟通,吴先生发现,孩子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课堂上的知识,复习对他来说是重复劳动,缺乏意义。于是,吴先生与班主任协商后决定尊重孩子的意愿,复习课时给孩子请假,让他有更多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一做法不仅解决了厌学问题,也让孩子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前列。
这样的尊重教育一直延续至今。在孩子选择大学专业及未来工作城市方面,吴先生秉持着同样的原则——充分沟通、共同探讨,最终让孩子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在他看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尊重其个性发展,引导其发挥潜能,远比单纯追求成绩更为重要。“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剧本,都要自己走完。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他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我也有我的目标和我需要做的事,我要做好我自己,成为他的榜样。”吴先生说。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家长能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更多体验生命的机会。”采访中,对于吴先生的教育模式,夏明(化名)深表认同。
夏明的女儿乐乐(化名)今年12岁,作为一个坚定的“反内卷”家长,夏明并没有将孩子送去各种兴趣班,而是每周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登山、露营、摄影……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身心得到放松,更让她学会了欣赏生命的多样性。
上个月乐乐在家里做木箱,正巧闺蜜来家里做客,看着满地木屑的客厅,闺蜜悄悄和夏明说,“你女儿就差拆家了,这你都能忍啊!”夏明小声打断了闺蜜:“实践课上老师表扬了乐乐,说她有成为当代鲁班的潜质,她要给我打造一只首饰箱呢!”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被表扬。在夏明看来,乐乐擅长手工被老师表扬,那么她内心更加坚定做好一件事情,这是一个良性内驱力的培养方式。
这让一旁的闺蜜大受震撼。看着自家同龄女儿越长大性格却越内向,闺蜜开始反思作为父母,能够及时发现并肯定孩子的优点是多么重要。曾经,她因为担心孩子的未来而焦虑,试图为孩子规划每一步,美术、钢琴、舞蹈……每个假期周末,她早已给女儿安排了满满的兴趣课。其间,女儿多次提出抗议,但每次无果,时间久了,似乎也习惯了。因为是女孩,在孩子行为举止上,闺蜜更是严加管教,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过度干预反而让孩子变得紧张和封闭。
在夏明看来,“反内卷”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减少压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她说,“所谓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孩子闪光点,这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提升。”她坚信,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让孩子享受童年时光
儿童教育大师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童年经历对人生成就感、情感健康乃至性格塑造的深远影响。
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焦虑不安,担心孩子落后于他人。但也不乏像宁阿姨(化名)这样的家长,她认为孩子应该在该玩的年纪好好玩,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宁阿姨有两个孙子,平时由她和老伴帮忙照顾。他们坚持的理念是“孩子还小,如果天天学习,连玩都不会玩,那不是连快乐童年都没有了”。正是基于此,宁阿姨和家人总是在周末带孩子们出去游玩,无论是去公园野餐,还是到附近乡村打卡,都能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宁阿姨的儿子和儿媳妇平时工作繁忙,所以她和老伴成了孩子们的“玩伴”。在他们看来,学习固然重要,但家长的心态更为关键。“家长心态放好了,其实孩子不会差到哪去的。”宁阿姨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节奏,不需要过分焦虑和攀比。如果孩子对学习不太感兴趣,也不必强求,可以尝试其他途径,比如学习一门技艺,同样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今,两个孙子性格十分开朗,该学习的时候就认真学习,玩耍的时候就全身心放松,“他们总能自己互帮互助,放学回家先把作业完成了,还会互相检查。”宁阿姨说。
最近,宁阿姨的儿子带全家一起看了电影《抓娃娃》。看完后,宁阿姨感触颇深:“是花是树,是骡子是马,顺其自然就好。”正如电影中所表现的那样,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不需要按照固定模式衡量。
咨询师观点
温情陪伴 让孩子学会自我成长
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父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育儿压力,似乎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竞争漩涡。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亲青帮”工作室副主任贾春梅说,很多家长将孩子的人生视为一场竞赛,对自己的孩子有着超高的期待,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规划一系列高强度的学习和培训,期望孩子能够在各方面都超越同龄人。然而,这种过度的期望和压力,却成为孩子心灵上沉重的枷锁,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当孩子因学习失去了自由玩耍、探索世界的时间和空间,精神始终处于长期高度集中的状态时,就极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继而会造成对学习失去兴趣,主观意识上会认为自己的价值仅仅取决于成绩和表现,而忽视了自身独特的品质和潜力。再则,机械化的学习方式最容易破坏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变得机械、刻板,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一个‘反内卷父母’,并非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以一种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式引导和陪伴他们成长。学会给孩子心灵松绑,让他们在温暖与关爱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贾春梅建议,平时,父母要善于观察自己孩子的日常行为和表现,留意他们在哪些方面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和热情。比如,孩子在画画时格外专注,或者在听音乐时表现出愉悦和兴奋,这都可能是潜在兴趣的信号。
假期时,父母可以多给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体验机会,如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参加公益活动、体育活动等,让孩子接触不同领域,开阔视野的同时发现孩子真正喜欢的事物。积极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当孩子对某件事情表现出兴趣时,不要过多地干涉和指导,而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尝试和学习。不管孩子遇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父母都要给予及时地反馈、支持和引导,从而不断增强孩子的自我认知力,提升他们的抗压力和行动力。
父母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面对社会内卷现象,作为父母应当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盲目跟风或过度焦虑。如果家长能够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学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积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包容、充满爱的家庭环境,相信一定能够培养出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积极心态的孩子,那么在孩子未来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何种挑战,他们都能凭借自身的韧性和智慧自如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