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传统照相术:用光影记录生活 2024年08月12日

图①:橱窗内展示的老式照相机和老照片。

图②:金福根介绍人像木质照相机构成。

图③:当事人讲述老照片故事。

图④:组织中小学生研学活动。

我叫金福根,1958年出生,北门街人。我是第六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照相术”代表性传承人。

照相,对于现代人而言,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拿起手机,无论是风景还是人像,轻轻按一下,就把画面收入“囊”中。摄影术的发明至今不足200年,‌但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深远且广泛的。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中,最为主要的影像记录方式是在胶片上涂布银盐类的感光乳剂,这是传统摄影主要的创作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摄影逐渐被数码摄影取代。

义乌最早应用照相术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稠城人龚蕴辉在稠城镇开了鸿雪轩照相馆。20世纪20年代末,傅佩祥、汤素梅夫妻在佛堂开了国光照相馆,之后,杨寿春、李彩琴夫妻也在佛堂开了大同照相馆。1956年,这两家照相馆公私合营改为佛堂照相馆,叶志汉是大同照相馆学徒,合营后叶志汉为照相馆经理。在我1975年分配到佛堂照相馆前,就有暗房师丁宝华和底片整修师俞海琴在这里工作了,他们都是我的师傅。在师傅们传帮带下,我从一点不懂到基本掌握了摄影、暗房、整修各门工艺技艺。

佛堂照相馆在20世纪的义乌享有盛誉,一直保持传统照相工艺,20世纪70年代末,还保存运用日光摄影棚和日光曝光的暗房传统照相术工艺。然而,摄影进入数码时代后,传统照相工艺逐渐没落,佛堂照相馆也于2010年歇业,成了许多顾客心中的遗憾。2021年,我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旧址重新启用佛堂照相馆,开展传统照相术的业务和老照片传统影像的研究和修复、展示等工作,在收藏老照片的同时特别注重研究佛堂的老影像。

佛堂照相馆是我的第一个工作地,一干就是九年,从此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照相这一行最重要的首先是热爱,有刻苦钻研精神,然后是学习掌握摄影技艺,不断培养提高自己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直到数码时代,我仍然一直努力学习新的技术和美学知识,提升传统摄影和当代摄影并存之间的认知。因为在我心中,怎样让传统影像继续为社会服务是我必须坚持做的事情。

传统照相术工艺分摄影、冲印、整修三大部分。我先说摄影,摄影在以前称为拉镜,所以摄影师也叫拉镜师。现在佛堂照相馆还存有古老的人像木质照相机,摄影棚也是在原址上进行改造的。原先老的摄影棚的左侧和头顶都是用玻璃搭建的,下面是遮光布,过去没有电的时代只能依赖自然光。拍摄中,摄影师对光的强弱、光照投射角度要极为敏感,准确地判断出各种光线和景物的亮度,使用正确的光圈大小和快门速度,否则拍出的尽是废片。

拍摄前的准备工作,是要在暗室内将底片装入暗匣内,暗盒与机身分离,拍摄前暗匣安装在机背上。然后,通过布光、调焦、调整光圈,用皮球控制快门速度来达到正确的曝光量。过去,照相机感光材料的感光度一般在较低范围内,‌多数在ISO100左右,因此需要寻找额外补光的办法。很多影视剧里都出现过用老式胶片相机拍照的情节,当摄影师按下快门的一瞬间,相机会发出闪光并冒烟,这其实是镁粉在燃烧。

然后是冲印照片,这就需要用到暗房。传统照相术以银盐底片、银盐相纸为媒介,图像华美细腻,极具立体感,且保持时间更长。银盐冲印照片的工艺,是通过暗房对相纸进行曝光,再显影、停显、定影、漂洗、烘干等工序后形成的结果。不同于一般照片打印的物理成像原理,银盐冲印是一种化学反应,是分子之间的一种动态,是一种由光绘画出的影像,由黑白灰不同色阶而形成。在此过程中,放大机内的光源将底片上的图像通过放大镜头投影到相纸上曝光,相纸将底片上的负像再次反转后形成正像,然后将相纸进行显影、定影、水洗,得到一张银盐照片。

最后是修整照片。当今摄影圈有“三分拍、七分做”的说法:一张好照片,拍得好只是一方面;要成为一张好的摄影作品,七成的功夫都在暗房和整修里。整修工艺可分为底片整修、照片整修一个工种,其中照片整修分黑白整修和着色,着色可分水彩和油彩工序。按如今数码时代的说法,暗房师、整修师的工作被PS所替代,同样,当今PS高手也要具备较高技艺和较高艺术修养才能担当。

近年来,用电脑软件合成、修复照片也成了流行趋势。生活在数码时代的人不清楚胶片时代如何修片,甚至可能不知道底片也可以修。其实,一支铅笔、几支毛笔、几盒颜料、一把磨尖的手术刀,就可以作为底片和照片的修片工具。过去的照片里,人像脸上有黑点怎么办?修整就起到了重要作用,修整最主要是通过已变底片的密度厚薄和照片的影调深浅调整明暗关系。人像摄影的光线奥妙无穷,每个人的面部软组织都很独特,所以就要在修片的时候用铅笔的铅增加底片密度和减低调和照片影调过渡不均匀的现象。讲俗了就是与素描一个道理,要正确处理明暗关系。

作为非遗传承人,自从重启佛堂照相馆后,我非常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照相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现在,照相馆不仅继续开展全家福、一寸照、艺术照、旅拍等传统项目,还特别推出了非遗照相术的研学活动。来到这里的学生,可以看到世界摄影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时期的经典摄影技法的实样,观看佛堂百年老照片展,又能从拍摄开始,亲手体验非遗照相术的所有过程。

每一个家庭,都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每一张照片,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它们像一首首温暖的小诗,沉淀着岁月的记忆,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梦想。佛堂照相馆有近一百年的历史,在佛堂及周边区域,给许多家庭拍过照片,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想把它利用起来。佛堂照相馆现对外发布,只要手里有合家欢老照片的佛堂人,都能来这里免费拍新的全家福。我想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一户人家几代人变迁的过程,用影像延续和见证时代的发展,这也是我认为非常有意义的事。在去年佛堂“十月十”期间,曾举办过《那年那事那生活》“佛堂1909—1999”老照片展,讲述了佛堂90年来变迁故事,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今年,我们又延续策划《那年那事那生活》“佛堂人家”影像展,准备通过几代照片的对比,让更多人从镜头中感受历史与文化。这段时间,我们照相馆全体工作人员,都在忙着收集合家欢老照片、整理采访、老片整修、图片编辑等系列工作,也希望大家能积极支持,带上你家的老照片来佛堂照相馆,让我们共同见证祖辈和这个时代串联在一起的故事。

照片是定格的记忆,岁月是历史的河流。时光会走远,但影像会长存。未来,我相信,在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发展道路上,佛堂照相馆也将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故事。

口述人:金福根,1958年出生,北门街人,第六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照相术”代表性传承人。

整理人:全媒体记者 龚盈盈 实习生 杜梓莎 马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