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于《骆侍御全集》的骆宾王像。
《临海集笺注》影印本。
在《骆侍御全集》中刊有《玩初月》一诗。
天纵奇才,少年神童。当别的孩子还在打闹玩泥巴时,骆宾王在七岁时就随口吟出了《咏鹅》诗,并凭借此诗刷爆了朋友圈。《咏鹅》诗以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勒出了鹅的优雅形象,表现出骆宾王对白鹅戏水出神入化的观察力。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诚如是也。
既为神童,骆宾王所作的童诗也绝非仅《咏鹅》诗一首。如在清同治八年(1869年)刊行的《金华文萃》骆丞集四卷中,就刊有骆宾王在儿时所作的《玩初月》一诗:“忌满光先缺,乘昏影暂流。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此书对该诗解释道:“先”,一作“恒”;“既”,一作“自”。对此,在清道光己酉年(1849年)刊行的《骆侍御全集》中,写的即是“忌满光恒缺,乘昏影暂流。自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咏月诗,故显得与众不同,更能体现少年骆宾王的个性和棱角。题目《玩初月》,“玩”即观赏的意思。“忌”,意为怕、担心的意思。“乘昏”,意指趁着黑夜。“暂流”,即渐流,渐渐流淌,见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斋中望月诗》:“褰幕荡暄气,入夜渐流清。”“何用”,即为什么。“钩”,即是“玉钩”之意,喻新月,见南朝齐梁间诗人虞羲《咏秋月诗》:“初生似玉钩,裁满如团扇。”
题目虽是赏月,但诗人并没有像一般赏月者那样,仅仅停留在对月亮形态的描绘上,陶醉于美丽的月夜中,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借景抒情,将月亮人格化。在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后,骆宾王敢与之对话,借助月亮“亏”与“满”的辩证关系,赋予月亮更深的意义和情感。
此诗的前两句先是对月亮心态的描绘:担心别人说自己“太满”,所以就先把银光收藏了一部分,眼看黑夜在毫不留情地吞噬着大地,又放射出部分清光来照明万物。后两句则直截了当地表明诗人的看法:既然你具有像明镜般将人间照耀得通明透亮的能力,又何必惧怕别人说闲话,仅将自己弯曲如钩般的形态挂在夜空中呢?
从古至今,以赞美明月者居多,而对初月的赞誉相对较少。即使有写,也仅限于如五代十国的南唐后主李煜所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但一弯新月初上,在朦胧的夜色中也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而在骆宾王的眼中,缺月首先是戒满。
“忌满”在古代是一种传统文化思想。为人收敛,何必大惊小怪,为人谦让,怎会傲慢自居。实际上,很多事情看似矛盾,却又是统一的。物如此,人亦如此。月亮担心自己太过明亮,便刻意弯曲如钩隐藏了自己的光亮,于是便有了诗人似疑而问:月亮既然能够照亮世间万物,又何必隐藏自己的光辉呢?对此,他就明确地亮出了自己的见解,把月亮想做善事又怕别人说自己爱出风头的做作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似月怜人,似人怜月,大约月亮也该有难言之隐吧?此诗写出了诗人对人的情感的反思,充分显示出幼年骆宾王所具有的那种敢想敢说、心直如弦、不愿自我掩饰的秉性。
一
《玩初月》的创作过程,与《咏鹅》相似,是幼年的骆宾王在一次夏夜乘凉时,在与祖父骆卫淇对谈中脱口而出的作品。大概在作《咏鹅》诗一年后,也就是骆宾王在八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家人循例在家门外的空地上乘凉,祖父给骆宾王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在听完祖父所讲的故事后,骆宾王有感而发,口中就突然念出了这首诗。
给骆宾王讲故事,这是祖父哺育骆宾王成长而采取的教养方式之一。白天,祖父教育骆宾王读书作文,晚上则利用乘凉时间,让骆宾王听一些历史人物的典故,目的是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并从中获取各种历史知识。
这天晚上,祖父又给他讲了些什么呢?除了“嫦娥奔月”“天狗食月”等神话传说外,还有很多历史小故事,也都与月亮有关。想当年,在楚汉相争之时,韩信由于得不到刘邦的重用而星夜遁走,幸亏有了萧何,在月色下纵马驰骋,终于追上了韩信。于是,在月色下两人就有了一番漫谈交流,其结果是韩信跟着萧何回到了刘邦身边,也由此成就了一个“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而这一追,竟然追出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大汉王朝。
在祖父给骆宾王讲故事时,恰有一弯新月升上了天空,虽然也有亮光,但并没有祖父所描述的萧何追韩信那天晚上那么明亮。这时,骆宾王就不解地问祖父:“为什么今夜的月亮没有你说的那么明亮了?”祖父一时语塞,古人并不明白月亮圆缺是地球自转公转的自然规律,于是只能用“满招损,谦受益”“水满则溢,月圆则亏”等老话来解释。
祖父说:“月亮婆婆秉性谦和,不矜功自满,所以在大多数时候总会把光亮收起一部分,只有到了每月中旬,才把光亮全部泻放出来。”骆宾王听后百思不解,又一个疑问由此而生:“有光为什么不全部释放出来呢?那样的话,晚上走路、做事也就不用提灯笼了。”
再抬头看向那轮弯月,那月亮似乎正凝望着他,等待骆宾王来解开这个疑团。于是,骆宾王凝视片刻,最终吟诵出了这首诗来。他并没有接受祖父称月亮婆婆谦虚和善的说法,而是批评了月亮,说月亮只因怕别人说它太自满,就有意把光亮收藏了起来,但因怕大地被黑暗全部吞噬,于是才放出部分光辉来照明。
祖父听后心中窃喜:孺子可教也!很难想象,一个8岁的孩童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和态度。这年秋天,义乌县举办童子科考试,内容分作文、诗赋、书写、专技等四类。前三项都由主考官命题,后者不论。考试时离中秋节只有几天了,于是主考者给“诗赋”类考生出的题目是《玩月》,也就是“赏月”。骆宾王看到这个题目,脑子里立即闪现夏天和爷爷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时的一幕。骆宾王就把这首诗填上,结果获得满堂喝彩。
当时的主考在看到骆宾王的这首《玩月》诗后,心里受到了极大震撼,一个幼童能写出如此富含哲理的诗文,真乃才华出众、才智过人也。为使诗意更扣题意,就把“玩月”两字中加了一个“初”字,变成《玩初月》。
诗以言志,虽然写这首诗的时候,骆宾王年仅八岁,但他处世做人的原则,及其坦荡磊落的胸怀,都从这首诗中表露无遗。
二
骆宾王自十岁左右离开家乡后,就漂泊于他乡,其间很少再回义乌。一次是因科举失利回乡省亲,求助于亲;另一次是在赴临海任上,扶棺南归,回乡葬母。这两次回乡的时间相对较长。此外虽也曾有几次返回故乡,包括调任明堂主簿这一年,骆宾王将父亲的灵柩从博昌迁回义乌安葬;任临海县丞时,曾于弘道元年(683年)年底回义乌过春节,却适遇唐高宗李治驾崩,又速回临海议事,最后被派往京城吊丧;在扬州起兵讨武之前,骆宾王曾回义乌安排后事。但后面这几次,骆宾王行色匆匆,回乡停留的时间都不长。
作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骆宾王一生所写的诗文浩瀚,晚年还以六十六岁的高龄参加徐敬业的起义,说明当时仍是精力强健,由此可推知他至少有半个世纪的有效创作时间,其创作的诗文数量应远不止今日所见。特别是从写作所涉的内容上看,与故乡义乌相关的诗歌更是少之又少,除了世人皆知的《咏鹅》诗外,在游双林寺时所题的《邑人骆宾王游此偶题》诗,回乡省亲时所写下的即景诗《望乡夕泛》,这首《玩初月》算是其中的一首。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骆宾王秉性耿直,恃才傲物,政治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四处漂泊。他离开家乡后,又历经早年丧父,应举不第,几多坎坷,为了谋生,只得干谒求官,碌碌奔波。在谋生、求仕的过程中,他往返于京洛、漫游于齐鲁、从军于塞外、淹滞于巴蜀、流落于江南,后又北上河北、南下云南一带,就像一匹在人生的沙漠中苦苦跋涉的骆驼。他的足迹遍及唐朝的大半区域,生活经历之跌宕、阅历之丰富,在初唐文人中鲜有其匹。
或许正因为上苍赋予了他如此坎坷多蹇的命运,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游历祖国名山大川、了解各地风土民情。他以冷静而客观的态度观察、剖析研究各种政治社会现象和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情绪、愿望与要求。在他61岁时,好不容易被提拔为侍御史,但上任还不到半年即被诬下狱,因愤慨武周代唐,遂举义旗奋起反抗。
骆宾王这一路走来,一路吟唱,在他生命的深处始终涌动着诗化的思维与意象的喷泉。他的这些不平凡的经历,与他与生俱来的浪漫气质、刚介耿直的性格相融合,与他超越常人的智慧和才干产生同频共振,故而在初唐年间写下了众多不朽的篇章。
在徐敬业讨武兵败后,紧接而来的是在全国范围的血腥大清洗,凡与扬州起兵有关联的人,一律遭到残酷镇压。忠贞之士顿感人人自危,愁云惨雾笼罩了神州大地,作为扬州起兵的领导成员之一,又写下了那么一篇将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的声讨檄文,骆宾王自然成为武氏集团最痛恨的人。他本人不仅遭追杀,他的诗文也随之散佚,连自己带在身边、记录较全的一筐文稿,也在扬州遗失。
直至二十多年后,即在唐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恢复唐朝。唐中宗复位后,鉴于骆宾王在“讨武檄文”中对李唐宗室的一片忠心,所以特下诏搜求骆宾王的诗文,以示褒奖。经当时的名儒、御史郄云卿六百多个日日夜夜的搜集,最终整理出《骆宾王文集》共10卷,经朝廷认可后颁行天下。不过,这些搜集到的诗文,仅是扬州兵燹留存下来的部分而已,其数量不到骆宾王一生创作的十分之一。
三
“文明(唐睿宗年号,684年)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遂致文集悉皆散失。”郄云卿是骆宾王的同时代人,他在《骆宾王文集》序文中指出,“后中宗朝,降敕搜访宾王诗笔,令云卿集焉。所载者即当时之遗漏,凡中十卷。”这说明,所收集起来的十卷诗文,都是散失遗存下来的。
这也不难理解,虽然骆宾王是一位多产的诗人,而且交友广泛,相互唱和的朝臣文友也不会少,但慑于扬州兵败的恐怖气氛,就连一些早先和骆宾王有过交往的人,也无不惶恐不安,纷纷将家藏的骆宾王诗文焚毁以避祸。待郄云卿上门求索时,除少数铁杆诗友舍命保存外,多数诗文都已经化为灰烬,且内容多数雷同。
郄云卿在该文集的序文中还写道:“高宗朝,(骆)与卢照邻、杨炯、王勃文词齐名,海内称焉。号为四杰,亦云卢、骆、杨、王四才子。”这也就是卢、骆、杨、王“初唐四杰”称号的起源。诗圣杜甫曾经写过《戏为六绝句》的一组诗,其中第二首是针对“初唐四杰”的评价和赞誉而写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郄云卿所辑的《骆宾王文集》一直被后世人所喜爱。但郗云卿所辑之10卷本,在流传中已多散佚,后人又收集了很多骆宾王的诗文,其中在明清以来就出现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等多种编辑本及注本,其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其中以清代陈熙晋编纂的《骆临海集笺注》最为完备,共收集有骆宾王各体诗歌131首、赋2章、颂1章、文(包括启、书、状、露布、对策、檄文等各种体裁)38篇。
陈熙晋为义乌人。他的祖上自北宋末年为避金兵,从山东南迁义乌后,后代即住于稠城湖清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陈熙晋就出生在这里。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熙晋赴杭应贡生试,举为优贡。道光五年(1825年),陈熙晋以教习拣发贵州,升仁怀厅同知,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擢湖北宜昌府知府。《清史稿》将其列入儒林传,与清代大学问家顾炎武、全祖望、钱大昕、戴震等同列。
陈熙晋特别注重文治,做学问博大精深,著作甚丰,其中尤以《骆临海集笺注》一书闻名。骆宾王的这些作品经陈熙晋校勘精审后成为现存最好的注本,被奉为研究骆宾王文集的圭臬,为今人研读骆宾王诗文、了解骆宾王生平、把握骆宾王思想脉络铺设了一条最为便捷的通道。
骆宾王为盛唐诗歌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陈熙晋看来,他称赞骆宾王更像一名志士,正如他在《骆临海集笺注》序文中所写:“概临海于四杰……志士也,非文士也。集编自郄云卿,凡十卷。著录于《唐志》。行世已久,讹舛滋多。因取各本校正,援据载籍,为之笺注。”
四
骆宾王留给家乡的诗文不多,却在义乌周边的一些城市如诸暨、萧山等都留下了笔墨。《早发诸暨》一诗写于第一次回乡省亲之时,而他被谪贬至临海任县丞,在赴任途中路过越州永兴县(今杭州市萧山区)时,又曾写过《灵泉颂》一文。
在唐开耀元年(681年)五月,骆宾王从长安出发,携家眷扶母棺南下,准备在家乡为母亲办理丧事后,再赴临海上任。至七月上旬,骆宾王一家乘船到达越州永兴县境后,即听隔壁船上有人谈起了发生在这里的一件感天动地的奇事:在上年夏天,永兴大旱,数月无雨,江河全部干涸,人们只得到几十里外找水喝,灾情之严重为当地所不曾有。时任永兴县主簿宋思礼,对后母徐氏十分孝顺,但遇上如此干热的天灾,徐氏病况益发严重,急需清泉解渴,因此宋思礼忧心如焚。他差人到处寻找泉水,最后竟在县衙的石阶之下发现了一股清泉。宋思礼取以奉母,其身体状况即发生了明显好转。当地人便说这是宋思礼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才会有这样的清泉涌出。
此事件轰动了整个永兴城。有感于宋思礼为后母求甘泉的孝行,骆宾王即叫船夫靠岸,带着儿子一道到永兴县衙了解情况,并写下了感天动地的《灵泉颂》一文。对此,陈熙晋在《续补<唐书>骆侍御传》一文中写道:“调露二年(680年),(骆宾王)除(拜官及授予新的官职)临海县丞,缘之官便,还义乌葬母,始行,道经永兴,主簿宋思礼事继母徐,以孝闻,会亢旱,川源堙绝……”
宋思礼何许人也?据康熙年间成书的《毛西河先生全集·萧山县志刊误》载:“宋思礼,字过庭,广平人,祖昉永州刺史,父顺户部员外郎。思礼少以事继母徐,举闻孝。补永兴主簿。会大旱,井池涸。母宿有羸疾,非泉水不甘食。思礼忧惶,祷于天,忽有泉出庭下,味甘且寒,日不乏汲。见者叹异,县尉柳晃为文刻之石。其后义乌骆宾王言事得罪,调临海丞,过萧山,感之作《灵泉赋》(即《灵泉颂》)。”
骆宾王此次戴罪出京,一路走过,感怀自己已故的父母,在惆怅中不禁又增加了一份思念和彷徨。这种情绪渗透在了《灵泉颂》中:“徒怀美志,未遇良材,某出赞荒隅,途经胜壤。三秋客恨,长怀宋玉之悲;一面交欢,暂雪桓谭之涕。睹斯水之清泚,感若人之精诚。见贤思齐,仰圭璋而有地;挥毫兴颂,镂琬琰之无惭。乃作颂曰。”
骆宾王说自己贬职临海,出任县丞,途经永兴这方胜地,时间是三秋之初。内心悲凉,因为自己同历史上的桓谭一样,上书议事招祸,被贬外放。正因为有了这份不平常的心情,他乃作《灵泉颂》。
骆宾王在《灵泉颂》中写有很长的序文。颂文则要简短得多。颂云:“粤若稽古,厥初生民。其谁不孝?独我难伦。义不悖道,仁不遗亲,爱敬尽力,孝弟通神。顾我罔极,因心感至;冥契动天,甘泉涌地。泠泠无竭,烝烝不匮。曾是我思,永锡尔类。爰有劳人,景行芳尘。事谐则感,道洽斯亲。孝为礼主,名为实宾。倘斯文之不坠,知盛德之有邻。”
作毕《灵泉颂》,船过萧山,骆宾王于这年七月初到达义乌。在家乡,亲人们并没有因为他在外的遭遇而冷待他,相反却因家乡出了他这样的文坛巨擘而欢欣鼓舞。在选定七月二十日为母亲举行葬礼,待“栖桐成礼”,丧事结束后,他始去临海赴任。
全媒体记者 龚献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