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斑马线。

“童心丝路”城市新区风貌区。

街头儿童彩绘。

快乐回家路。(资料图)

寓教于乐的童趣彩绘墙
九月的义乌,秋意初染,西江路上斑驳的树影随风摇曳,阳光洒落在彩色的地砖与诗歌步道之间,仿佛为整条街区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晕。
这里是稠江街道永祥社区,也是金华市第一批儿童友好试点单元、金华首批四星级儿童友好试点单元,可以说是义乌最早的儿童友好社区之一。
“儿童友好”:浸润商城建设理念
《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儿童具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参与权四项基本权利,儿童友好的最基本内涵就是尊重儿童的这些基本权利。2021年3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正式写进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
这几年,我市在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去年上半年,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公布,义乌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县级市成功入选。除了在面上推进外,我市相关社区在“儿童友好”方面下足功夫,成效可圈可点。
以永祥社区为例,公园、商圈等场所的适儿化改造,“童心丝路”儿童友好街区的打造、多样化探寻自然、亲近社区的童学童游活动……这些触手可及的美好,都源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实践,也是这座城市对儿童友好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当人们俯下身来,以“一米高度”重新审视这座城市时,一个被忽视的世界悄然浮现:那些曾被认为理所当然的设计,在儿童眼中却可能是重重障碍;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恰恰承载着成长的权利与尊严。从发现“不友好”,到推动“变友好”,我们的城市正用温情与智慧书写更多美好。
从“小”出发,儿童友好街区的温情与智慧
城市是否友好,不仅体现在高楼林立与经济繁荣,更体现在为孩子们留出成长的空间与尊严。
“童心丝路”是稠江街道打造的儿童友好街区主轴,以西江小学为起点,串联宋庆龄幼儿园、文化广场、住宅区与商业体,形成一条集通学、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儿童归家之路”。这条路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连接,更是一次设计理念的根本转变——由成人中心转向儿童本位。
在这两天的清晨上学、傍晚放学时段,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西江小学和宋庆龄幼儿园之间的路面铺设了色彩鲜明的儿童专用斑马线,提升识别度与通行安全感;在上述两所学校周边因地制宜开辟了“接送微空间”,设置休息座、儿童绘画墙,缓解高峰拥堵的同时营造亲子互动氛围;街区转角处的导引牌高度适配6—12岁儿童视线,图文并茂,亲切易懂……这些看似“小”的细节,恰恰是社区治理智慧的体现。
在稠江三公园西江路的入口处,“童心丝路”的标牌别致醒目。往前再走百来米,就到了以黄色为主色调的儿童运动休闲区域,秋千、攀爬网、独木桥等一应俱全。步道两侧草坪上不时能看到卡通玩偶、雕塑等景观小品,还有多彩长椅、趣味垃圾分类箱等,相映成趣,步步皆景。尤其是“童宝·诗画”板块,将诗歌与艺术融入社区空间,打造了诗画广场、诗歌步道等特色风貌点,让孩子们在行走间感受文化的浸润。
这些“小而美”的改造,背后是对城市空间精细化治理的深刻理解。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性点缀,而是基于真实生活场景的需求回应,是对“儿童是否能独立、安全、快乐地使用公共空间”这一根本命题的回答。
“这个区域对我们‘宝妈’很友好,公园有很多儿童游乐项目,可以让孩子攀爬,也可以让我们带孩子一起阅读,逛公园和遛娃能同时进行。”“必须给公园里这个由废弃空间改造而成的母婴室点个赞。每次领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过来玩,我可以在里面给孩子喂奶、换尿不湿,避免了不少尴尬。”妈妈们衷心点赞。
从“软”入手,儿童议事厅里的“一米看世界”
儿童是城市的未来,他们的声音应当被听见,他们的需求应当被回应。
如果说空间改造是“看得见的友好”,那么儿童议事厅则是“看不见的文明”。这个以“儿童参与社区治理”为核心理念的创新平台,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社区应该多开展科普类活动”“我建议寒假多开设几节绘画课”……早在2022年12月,永祥社区儿童议事厅就开启首期活动,多名辖区“小小议事员”围坐在一起,围绕“社区举办什么类型的活动”展开热烈讨论。
“前期,社区工作人员向辖区居民发起招募,经过线上初审与线下竞选,最终选出10余名孩子成为社区首届儿童议事会的‘小小议事员’。”永祥社区党委书记杨文娟说,初衷是将儿童纳入公共事务的决策体系中,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助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推动“一米”的参与,听见儿童的声音,尊重儿童的意见。他们提出的意见看似稚嫩,却充满了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公交车的扶手太高了,我们够不到”“新科路车多又快,要是有天桥就好了”……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诉求并未止于倾听。在多方努力下,它们一一成真:某线路公交车加装儿童专用扶手;新科路人行天桥顺利建成;儿童建议被纳入年度文体活动计划,增设科普日、绘本共读等项目……
更重要的是,议事机制本身已成为一种教育实践。孩子们在表达中学会理性陈述,在协商中理解集体利益,在提案落地中感受行动力量。这种参与不是象征性的“过家家”,而是一场真实的社会化训练。
正如杨文娟所言:“我们不是在‘代表’儿童做决定,而是在‘支持’儿童做决定。”这正是《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参与权”的本土化践行——让儿童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建构者。
目前,新一轮议题正在酝酿:如何优化盲道走向?可否在小区增设夜间照明灯?未来,社区还将引入专业团队,将儿童建议转化为可执行方案,推动“童言”真正进入“政言”。
从“未来”着眼,以儿童视角重构城市友好文化
儿童友好,从来不只是某个街区或某个项目的标签,它应成为一种深层的城市文化自觉。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迅猛,但许多城市建设仍停留在“成年人逻辑”之中:道路宽而人行道窄,绿地大而游乐少,商场多而亲子服务缺。儿童的真实需求常被简化为“安全看护”或“兴趣班消费”。
永祥社区的探索,正是对这一命题的有力回应。它告诉我们:儿童友好型社区,不仅是空间的改造,更是制度的创新;不仅是服务的升级,更是理念的转变;不仅是技术的赋能,更是文化的重塑。从“童心丝路”风貌区的诗意表达,到儿童议事厅的民主实践,永祥社区用行动诠释了“儿童友好”四个字的深层含义:它是一种城市对儿童的尊重,是对未来社会的责任,更是对城市文明的重新定义。
放眼全球,丹麦哥本哈根设立“儿童城市规划基金”,鼓励儿童直接参与城市更新项目;深圳龙岗区建立制度化儿童议事会,推动政策吸纳“童声”……这些经验表明:儿童友好并非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落地的现实路径。
“一米高度”看世界,看到的不只是眼前的台阶与栏杆,更是城市的良心与远方。
永祥社区的实践告诉我们:改变可以从一条斑马线开始,可以从一句孩子的提问出发。当我们愿意蹲下来,用他们的目光去看路、去听声、去感受这个世界,我们就离真正的文明更近了一步。
儿童友好,本质是对人的尊重,是对未来的敬畏,是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实践。
全媒体记者 林晓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