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眼里,李白是个豪迈且恃才傲物的诗仙,与低头似乎不搭界,但仔细研究文献资料后,却发现不完全是那么回事,李白也曾低头。
诗仙在诗歌界叱咤风云,久而久之玩腻了,便想在仕途上也指点江山,听说荆州刺史韩朝宗乐于举荐有才华的年轻人,便上门自荐。他精心给韩朝宗写了一封自荐书《与韩荆州书》。文中说:
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风范,吐哺握发,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因他们贫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学问穷极天道人事。
为了获得韩朝宗的举荐,诗仙也是拼了,一点不怕“仙”字染上俗,不仅低头地点赞他举荐人才的德行,末了还不忘加一把火,附带点赞他的文章。可惜,韩荆州不识抬举。
吃了闭门羹的李白没有气馁,很有韧劲地到天子脚下的长安去碰运气。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便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在《大猎赋》中说,“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理,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理,但这一投其所好的低头没有立即抓住玄宗的眼球。
李白仍然没有气馁,又钻山打洞,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上诗,诗的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朝廷重臣贺知章,立刻十分恭敬地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上层社会。
天宝元年(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鼎力举荐,玄宗读了李白的一些诗赋,很是欣赏,召他进宫,供奉翰林,工作是给皇帝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为了沦陷杨贵妃,把她塑造成更上一层楼的阶梯,李白铆足劲,写出了一首《清平调》。这首诗说:
因了美人(指杨贵妃)的缘故,彩云都想更换更美丽的衣裳,花儿都想更换更美丽的容颜。春风吹拂过栏杆,带来的露珠让花朵更加娇艳。你不是群玉山头飘过来的仙女,就是瑶台殿前的女神。
如此之诗,哪个女人都把持不住的,杨贵妃岂能抵挡得住?
许多人习惯了豪迈的李白,对于我忽然推出低头的李白,恐怕一时难以接受。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一个人再怎么豪迈,也有有求于人的时候,不可能一味地纯粹地豪迈。一味地纯粹地豪迈,那真成名副其实的“仙”了,离人间尘世不是一般的远,而是远在银河系之外。李白有那么些低头,倒是增加了浓浓的烟火气,仿佛就是我们的邻家大哥,挺亲切的。再者,我们欣赏李白豪迈而难以接受李白低头,这是一种苛求,对李白曾有过的低头欣然接受,方存一勺儿大气。
当然,一个能让诗仙低头却仍郁郁寡欢的环境,也让我们看出了其统治者的格局:玄宗终不及太宗圣明啊。所以,低过头而不得志的诗仙,最终还是昂起了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